在明天中華隊打完本屆亞錦最後一場小組預賽、邁向史上最差名次、網路被一大堆「志傑謝謝你」洗版之前,我想用我的方式,記錄下這十四年來中華隊,以及台灣籃球的一些感想─或許交織著一些感動。
這是我今年初寫的一篇文章,或許可以作為這篇的引言。
每個時代都需要英雄與明星,但英雄與明星最大的差別是,明星影響的是一個世代的審美觀,英雄影響的是一個世代。我們會因為JORDAN打開電視、拎起球鞋踏入球場,因為JORDAN是無庸置疑的明星,是那個世代我們心目中籃球明星的模樣。但是終究,我們知道JORDAN是我們遙不可及的夢、一個稍縱即逝的幻影。但是我們看到林書豪,想到的是華人的希望,或許我們有一天也可以站上那個舞台,用我們的語言說我們自己的故事。
的確,姑且不論有沒有像陳信安一樣至少看見了NBA的邊,要說這十五年來中華隊帶給大家最多感動的球員,林志傑是絕對會在大家討論的名單內的。而這也說明了,其實我們要的不是什麼叱吒國際的巨星,畢竟對我們而言那仍然是遙不可及的夢;但對於擁有強烈民族意識的我們來說,一個在亞洲賽場上讓國旗飄揚得抬頭挺胸的人,他就已經是那個世代的英雄了。
2001年的那次大換血,我其實是沒有什麼感覺的。一方面那時真的太小,一方面以前根本也沒看過阿龍阿三那批人打球,自然不會有過多的評論。反而到現在2015年了,翻開回憶,好像永遠都是輸得很可惜、贏得很驚險的比賽,而「輸多贏少」、「雖敗猶榮」似乎已成了中華台北男子籃球代表隊的宿命。
直到2013年,這個改變台灣籃球歷史的年份。
我們的國家隊第一次迎來了歸化的球員、換血後第一次打進亞洲四強、第一次打敗了中國國家一隊、第一次讓台灣球迷高喊「謝謝你,QD。」
「謝謝你,QD。」
跟簡浩、毛加恩這些喝過洋墨水再回台,甚至根本就是混血兒的半個洋將不同,在來到璞園打球之前的QD是跟這塊土地沒有任何關係的。來到台灣後他學會了說中文、吃了臭豆腐、甚至連麻將都會打了(許多台灣人還不會勒),對於「台灣」這個在國際舞台上不被承認的名字,他比誰都還要認真對待。
2013年亞錦賽,沒有志傑的怒吼、小胖的超大號三分我們可能打不贏中國;沒有男模的三分球我們應該也不會逆轉菲律賓;但QD,這個中華隊史上從未出現過的黑皮膚,卻在一次次的籃板球爭搶中替中華隊爭一口氣、在一波波的進攻中用驚人的爆發力帶給對手麻煩。
而在這之前,他可能還是個連台灣的英文都會拼錯的美國人。
在那之後,前兩天亞錦第一場對陣黎巴嫩比賽的最後一球,當所有隊友都在外線等球,在籃下卡位、拚搶的那個人,也是戴維斯。
而在今年亞錦結束、可能從中華隊退役的球員,除了志傑,還有戴維斯。
為什麼我們崇拜陳信安?因為他讓我們看見NBA跟我們的距離。
為什麼我們曾經期待田壘?因為他讓我們看見下個十年中華隊的希望。
為什麼我們愛死林志傑了?因為有他,我們終於可以跟亞洲列強平起平坐,高喊:「我是台灣人,我愛籃球!」
我是台灣人,我愛籃球。
所以中華隊贏球,我們希望他們能更上一層樓;輸球,我們希望能檢討之後持續進步;瓊斯杯不是正式國際賽,但我們仍然願意進場加油;信安退休時,很多人哭了;志傑宣布不打國家隊時,更多人哭了;贏中國的那剎那,眼淚之外更多的是感動與驕傲。
十幾年了,中華隊帶給我們的失望多於感動─但正是如此,感動才更深刻地被記著。
如果最後要我說一句話為這批換血做個註腳,
「謝謝你,戴維斯。」
Gavin神童
ˊ真的 你那麼愛臺灣 臺灣一樣愛你
Thank you,QD.
派翠克E.w
若不是他,國家隊的速度不會起來
因為他,願意跑
因為他,願意跳
因為他知道他自己代表什麼
Thank you,QD.
喔不對
謝謝你,新台灣人- 戴維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