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4/10/06

[短評]完全亂套的棒球國際賽選訓分級制度,還要再持續多久?

更新:沒想到2018年同樣的事情又再次發生。可以點以下網址瞭解我的見解。 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53100 亞運結束了,台灣成棒代表隊蠻爭氣的拿到了...

作者:阿肯

更新:沒想到2018年同樣的事情又再次發生。可以點以下網址瞭解我的見解。
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53100

亞運結束了,台灣成棒代表隊蠻爭氣的拿到了銀牌回國。雖然可惜的是那位領軍的總教練沒有符合台灣球迷的期待留在仁川長期進修(嘆),但是以這次的比賽內容以及球員使用上,還算是有降低選手的過度操勞,個人覺得也算有點安慰了啦。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中信兄弟的鄭凱文算是本次亞運台灣隊的苦勞獎

但是,在稍早看到了這篇新聞之後,讓我整個人又抓狂了起來。

21U世棒賽/組最強中華隊 盼中職支援

記者方正東/台北報導

21U世界盃棒球賽11月7日開打,中華隊24人名單將於9日決定,總教練郭李建夫說希望可以徵召中職優秀球員參賽。體育署仍在積極協調中,希望可以組成最強的中華隊參賽。

完整新聞連結:http://www.nownews.com/n/2014/10/06/1444412

話說,自從體委會解散,將業務移交給體育署之後,對於棒球項目的選訓制度規範只能用「亂糟糟」三個字來形容。其實根本的原因在於,當棒球消失在奧運競賽項目,以及MLB強力推廣WBC經典賽之後,體育署對於棒球選訓分級的規劃就產生了許多模糊的分界。再加上「中華棒協」這個利用人民稅金不斷箝制台灣棒球生態主導權的單位,以及與這單位相關的一些「棒壇大老」的共同強力介入,而造成目前我們看到的,極為扭曲的選訓分級制度。

還記得在去年WBC結束後與體育署抗爭的過程中,與當時的競技組組長王漢忠先生有多次交手機會,但是每次的對話都令我瞠目結舌。身為主導國家體育競技項目的執行單位主管,卻不斷在會議中表示「只有職棒球員才撐得起場面打出好成績」「只有職棒明星參賽才能穩定軍心拉抬士氣」「我們需要有陳金鋒林智勝彭政閔這樣的球員在代表隊」....等等話語,讓我覺得台灣業餘棒球的發展在這些官員的「帶領」下,真的越來越沒有希望。

請繼續往下閱讀

難道,這些業餘甲組成棒的球員在你們的眼中真的那麼不堪一擊?

說到底,這些棒壇大老雖然大部分都身兼台灣業餘甲組成棒的總教練職務,但是對於次級賽事要安心的派自己的子弟兵出馬搶成績卻都毫無信心。加上美、日、台灣的職棒隊的確可以提出相對於業餘更好的薪資與福利,吸引頂尖的業餘與即將從學校畢業的球員進入職棒,讓台灣的業餘甲組成棒留下好的球員更加困難。

於是,為了奪牌,為了績效,只能不斷的想辦法利用「國家民族大義」的意識形態去「凹」這些已經進入職棒的球員來參加國際賽。只是,若真的沒有這些職業球員就無法爭取成績,為何不先思考哪些層級的比賽是需要搶得更好的名次,而哪些層級的比賽是應該提供出來,讓這些業餘球員有表現的舞台呢?

以本次亞運來說,在今年年初棒協就與教練團及選訓委員會共同選出了一批年輕有潛力的新秀球員,針對本次的亞運賽事進行培訓。但是在最後的決選時刻,所有參加培訓的球員幾乎出局,只剩下兩位培訓隊的選手進入本次的正選名單,其餘選手幾乎清一色都是旅外與國內的的職棒球員。那麼,請問培訓隊的用途為何?參與培訓的球員何辜失去表現的舞台?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次的21U世界盃棒球賽,開宗明義就是要讓各國的年輕潛力新秀有表現的機會,說到底,就算這比賽在國內打差了,其實對於台灣棒球在未來相關競賽的參與機會並沒太大損失。但是就因為是在國內比賽,不想讓成績打得太差,而又開始希望體育署去「說服」台灣職棒的球員參賽?

我想請問,這「說服」與「邀請」的理由在哪裡?難道這些業餘的年輕球員,就毫無能力在國際賽事中一展長才?如果是如此,請問這些業餘成棒教練的培訓能力又在哪裡?球員為何會被你們養得一無是處?

其實說穿了,你們根本不想培育人才,不想挖掘明日之星,只想碰運氣看看是否會突然又蹦出下一個「陳金鋒」、「郭泓志」、「王建民」或「陳偉殷」,讓你們有機會臉上沾光而已。

我們還能期待這樣的台灣業餘成棒能有多少發展?這些「棒壇大老」與「體育署官員」們,該不該好痛定思痛,將合理的選訓層級規範明確規劃出來,讓每個階段的棒球員有適得其所的表現機會?再這樣下去,台灣的棒球發展將會葬送在短視的「你們」手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