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6/03/17

台灣的運動員到底是誰的?

當我們為了「中華台北」與「台灣」的名稱吵得天昏地暗時,有人想過嗎?最沒有歸屬感的不是喊著「臺灣隊」的我們,也不是受到奧會模式束縛,只能難為的用「中華台北」組團參賽的體育署與各單項運動協會,而是那些披著...

作者:獨排眾議

當我們為了「中華台北」與「台灣」的名稱吵得天昏地暗時,有人想過嗎?最沒有歸屬感的不是喊著「臺灣隊」的我們,也不是受到奧會模式束縛,只能難為的用「中華台北」組團參賽的體育署與各單項運動協會,而是那些披著國家隊戰袍的運動員耶!

「運動員到底是誰的?」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個問題或許相當複雜,或許沒有標準答案,卻也可以相當簡單。

在歐美一些職業運動發展完整的國家,運動員與球團簽有經紀約,形成正式的勞雇關係,所以運動員屬於球團的資產,無庸置疑。

相反地,在前蘇聯、東歐等共產主義國家,所有財產包括運動員都是國家的,這也由不得你爭。

但是在臺灣,尷尬的制度使得運動員的身份沒有辦法得到確認。政府主管機關肩負推展全民運動與發展競技運動的重擔,在選、訓、賽、輔、獎的過程,則委託各單項運動協會辦理。在沒有職業化之前,大部分運動員又都還是學校的學生。那麼,運動員到底是國家的、協會的、還是學校的?

請繼續往下閱讀

若因為國家花錢培養運動員,就認為運動員是國家的資產,那麼國家應該要照顧運動員到退役後的生活吧!既然沒有,似乎運動員不全然屬於國家的。

若說運動員是單項運動協會的,那更是難以說服人了。協會是民間非營利組織,接受政府補助與輔導,委辦組團參賽的任務。但它既沒有跟運動員簽約,發給運動員的營養金大部分也都來自政府的補助,何以說運動員是協會的人呢?

既然運動員不全然屬於國家,又不屬於協會,那就勉強給他一個學生的身份吧!所以才有「學生運動員」一詞的出現。學生運動員正好解決了國家與協會的尷尬,反正學校是教育部的,透過體育署發個公文,就可以順理成章的徵召運動員了!

然而,當這些運動員畢業了以後,準備面臨就業與延續運動生涯的抉擇,而其身份認同的問題也就浮出檯面。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培閎與歐告的例子來說,當他們從師大畢業服完兵役後,照理說該盡的國家義務盡了,可以開始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奮鬥。很幸運地,兩人順利旅外,分別展開首次征歐與登陸之旅。然而,當球季結束,再次恢復自由球員身份時,又再度面臨歸屬問題。他們到底有沒有義務接受國家隊的徵召?

台灣旅歐第一人,黃培閎(圖片取自黃培閎臉書粉絲專頁)

這就牽涉到國家榮譽與個人利益的問題了,誰沒有國家榮譽?誰不想穿上Chinese Taipei的球衣?但是,國家榮譽可以當飯吃?運動員替國家爭取榮譽的同時,國家有給予對等的照顧嗎?若沒有,我只能說不是運動員無情無義,而是每個人都會做這樣的理性決策。縱使繼續待在國家隊直到退役,頂多給國家養到30歲或35歲吧,那未來呢?更不要說國家給的營養金少得可憐,有沒有符合最低工資22k都不得而知了。曾與一位退役國手閒聊,他說「國手?我是國家不要的選手!」大學畢業後,國家便不再需要這些運動員,因為會有一批新的學生運動員遞補上來。這樣的制度,對台灣的運動發展真的有幫助嗎?

台灣隊長陳建禎為第一個到大陸打球的排球選手(圖片取自陳建禎臉書粉絲專頁)
台灣隊長陳建禎為第一個到中國打球的排球選手(圖片取自陳建禎臉書粉絲專頁)

所以,「運動員到底是誰的?」過去多次在棒球與網球兩個目前我國最接近職業化的運動項目中,發生徵召明星運動員的衝突事件。雙方各執一詞,球迷則是霧裏看花,原因就是這個問題目前仍處灰色地帶,沒有一個人可以在擺脫利益關係下說明清楚。

我認為在運動尚未職業化之前,釐清運動員的身份歸屬相當重要,否則每次都只能靠學生運動員代表出賽,不是不能拿到好成績,只是都曇花一現。台灣好的選手巔峰在20-25歲,大學或是碩士畢業後,很難延續其運動生涯。而國外的運動員則在二十出頭歲開始展露頭角,生涯巔峰可能從24歲開始,延續到36、37歲。在這樣的懸殊差距下,又怎麼能期望我國競技運動成績有所提升呢?若要將眼光放高,目標放遠,除了從基層開始培訓之外,更應該做好運動選手的生涯規劃,給予選手無後顧之憂的環境,而首要的,就是給予他們身份的認同。

「運動員到底是誰的?」你說是國家的?是協會的?是學校的?我說目前這個問題很複雜,卻也很簡單,因為台灣的運動員是「可憐」的。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