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東的卡達開幕戰之後,MotoGP的戰場轉移到美洲,而在美洲的兩場賽事當中,第一戰便是位在南美洲的阿根廷站。
舉辦阿根廷站的特馬斯德里奧翁多賽道屬於高速賽道,其特色在於高速的長直道,以及長半徑彎道。與卡達站相同,都是右彎比左彎多的賽道。而第四彎出彎後會進入一條上坡大直路段,然後進入第五彎,因此對輪胎負擔相當大。而今年相對於前兩年來說,最大的差異在於今年單一輪胎供應商改為Michelin,而如同他們的兩輪賽事總監Nicolas Goubert所言,因為這一站不同於卡達站,他們並沒有該站的相關數據,因此對他們而言將會是個極大的挑戰。而除了Michelin之外,以車手而言,如何在這幾天有限的時間之內,掌握好Michelin硬胎跟中性胎的特性,以換取最佳表現,是他們這一站將面對的課題。
賽事簡介:
阿根廷站的歷史意義象徵,在於它代表著MotoGP賽事首次進軍南美洲。該站自1961年開始在位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的Juan y Oscar Gálvez賽道舉辦,中間斷斷續續舉辦過幾次,直至1999年為止都由該賽道舉辦,與目前排在前幾站舉辦不同,當時大多排在最後一站或倒數第二站舉辦。(1961~1999阿根廷站舉辦年度:1961、1962、1963、1982、1987、1994、1995、1998、1999)
而2014年阿根廷站的舉辦,象徵MotoGP自2004年巴西站之後,重新回到南美洲舉辦賽事。
賽道簡介:
舉辦阿根廷站的賽道為特馬斯德里奧翁多賽道(Termas de Río Hondo Circuit),以位在阿根廷北部聖地亞哥-德爾埃斯特羅省的里奧翁多縣首府-特馬斯德里奧翁多市命名,位在該市6公里處。該賽道占地150公頃。啟用時間為2008年5月11日,舉辦阿根廷當地的房車錦標賽。在2012年賽道重新做過修整,目標在於打造拉丁美洲當地最兼具現代化跟安全性的賽道。
賽道資料:
賽道長度 | 4.8km |
彎道數目 | 14彎(左彎5個,右彎9個) |
寬度 | 16m |
直線長度 | 1076m |
比賽路線長度與圈數 | MotoGP:120.2km,25圈 Moto2:110.5km,23圈 Moto3:100.9km,21圈 |
最快單圈速度(同最佳竿位記錄) | MotoGP:1:37.683(Marc Marquez,RC-213V,2014) Moto2:1:42.809(Johann Zarco,Kalex,2015) Moto3:1:48.461(Miguel Oliveira,RC250GP,2015) |
極速 | MotoGP:334.1(Stefan Bradl,RC-213V,2014) Moto2:275.6(Julian Simon,Kalex,2014) Moto3:231(Jorge Navarro,NSF-250R,2015) |
竿位 | MotoGP: 2014:Marc Marquez,2015:Marc Marquez Moto2: 2014:Tito Rabat,2015:Johann Zarco Moto3: 2014:Jack Miller,2015:Danny Kent |
分站冠軍 | MotoGP: |
比賽時程(以台灣時間表示):
排位賽
04/02 (六)
23:35 Moto3 阿根廷站排位賽(40分鐘)
04/03 (日)
00:30 MotoGP阿根廷站賽前練習四(30分鐘)
01:10 MotoGP阿根廷站第一段排位賽(15分鐘)
01:35 MotoGP阿根廷站第二段排位賽(15分鐘)
02:05 Moto2 阿根廷站排位賽(45分鐘)
正賽:
04/04(一)
00:00 Moto3
01:20 Moto2
03:00 MotoGP
資料來源:MotoGP官網
http://www.motogp.com/en/event/Argentina
Hot Chick趴趴走:MotoGP阿根廷站賽道簡介及普利司通提供輪胎的選擇
CrashNet:Argentina ‘big challenge’ for Michelin
http://www.crash.net/motogp/news/228851/1/argentina-big-challenge-for-michelin.html
http://www.motogp.com/en/gallery/2015/04/19/motogp-argentina-race/174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