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影響臺灣冬季到春季慢跑的呼吸健康,主要是空氣中的懸浮微粒(PM10)與細懸浮微粒(PM2.5)。那麼緊接到來的春末夏初到秋季,能否讓您呼吸順暢的慢跑,卻得留心對流層的臭氧(O3)濃度高低。此時懸浮微粒(PM10)與細懸浮微粒(PM2.5),隨著華南雲雨帶東移與西南季風吹起,反倒退居臺灣次要的空氣汙染項目。
臺灣各地出現高濃度臭氧(O3),主要季節不盡相同。根據2006年以前眾多學者的調查研究,北部在春季到夏季、中部是春季與秋季、南部則為秋季到冬季。接下來,本文將概略說明臭氧(O3)對身體的影響,臺灣各地戶外臭氧(O3)濃度的空間分布特性,說明臭氧(O3)濃度偏高的自然條件,乃是低風速、高溫與烈日曝曬的午後。希望讓喜好慢跑的讀者,能選擇合適的運動場所與時段,在從事運動時展現最好的狀態。
一、臭氧(O3)對戶外運動的影響
臭氧(O3)乃是淡藍色、強氧化的刺激性氣體,具有殺菌、脫臭、保鮮、漂白等作用。對於人類生活而言,臭氧(O3)有許多正面助益的作用,甚至距離地表15至50公里的平流層,其中的20至30公里之間存在大量臭氧(O3),形成臭氧層保護著我們不受紫外線直射,因此不宜直接說是「空氣汙染物」。只不過在我們慢跑時,地表戶外的臭氧(O3)濃度偏高,容易刺激呼吸系統和神經系統,使得從事慢跑前要多加留意。
NASA監測2015年10月2日平流層在南極洲的臭氧(O3)層濃度偏低達歷史前三
當跑者吸入濃度高的臭氧(O3),將出現咽喉腫痛、胸悶、咳嗽的症狀。濃度更高時,對體質較為敏感的跑者,將引發支氣管炎或肺氣腫;也會影響神經系統,造成頭暈頭疼、視力下降、記憶力衰退。此外,臭氧(O3)也會破壞人體皮膚中的維生素E,導致皮膚出現皺紋或黑斑;破壞人體的免疫功能,誘發淋巴細胞染色體病變,加速衰老,致使孕婦生出畸形兒。
臭氧濃度影響人體對照表
因此讀者在戶外從事運動之前,不妨查詢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空氣品質監測網的空氣汙染指標(PSI)即可。空氣品質監測網的臭氧(O3)濃度單位,乃是1公克/1,000立方公尺的「ppb」。如果空氣中的臭氧量沒有300ppb以上,表示未達到影響身體的狀態,讀者儘管放心從事慢跑。國內近年的空氣監測數據,顯示地表附近自然生成的臭氧絕少超過100ppb,因此超過300ppb的可能性不高,多為工業汙染所致。從事運動之前稍加留意空氣品質,無須擔心臭氧濃度過高。
反倒平流層的臭氧(O3)濃度偏低,導致紫外線直射地球,容易引發皮膚相關疾病。尤其2015年10月臭氧(O3)在南極洲上方的平流層,濃度偏低的範圍已經擴大到28,200,000平方公里,比北美洲還要大的範圍了!因此慢跑得避開紫外線強烈的上午11時到下午3時,也與國內地表臭氧(O3)濃度升降同一趨勢。
二、臭氧(O3)濃度的空間分布特性
由於臭氧(O3)在自然界也會生成,環境基本值與海拔高度大致成正相關,海拔越高的臭氧(O3)環境基本值越高。然而環境基本值再怎麼高,位於海拔1000公尺左右的陽明測站,臭氧(O3)的每小時濃度值約在30至50ppb之間,戶外慢跑毫無影響健康的可能。換言之,近年盛行的山路馬拉松,清晨至中午以前亦無健康風險。
真正影響戶外慢跑的呼吸健康,反倒是人為生成的高濃度臭氧(O3)。根據魏永昌在2006年完成的《台灣地區近五年臭氧污染現況的統計與事件分析》指出,臭氧(O3)主要排放源來自工業區、都會區及交通要道,可是高濃度臭氧(O3)的發生地區,往往是在排放源有段距離的都市周邊或偏遠地區。
如果結合國內氣象資料來看,臺灣各種地形造就不同風場,下風處的臭氧量往往較高。蔡詠安調查並整合1995至2001年的南部臭氧資料,在2002年完成《氣象條件與臭氧事件日相關性之探討:以高高屏地區為例》,說明高雄市與屏東縣海拔700公尺以下的區域,空氣流動主要為海陸風或局部環流。只要高氣壓出海與迴流,連同低風速、晴朗少雲時,臭氧(O3)濃度便會隨著當天氣溫升高而增加,直到每日的最高溫時達到最高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