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無須喜歡或不喜歡你的球員,如果你想贏球,那你絕無可供感情用事的餘地
~Frankie Frisch,1933-38年間擔任紅雀隊總教練
現代的職場,「主管」與「部屬」之間的互動是永遠的管理學難題。
幾乎每個現代人都會在職場生涯碰到這樣的狀況:感覺部門主管似乎似乎只重用部門的某幾位同事,也不知是個性不合還是開會時對主管對完成工作目標的方向有表達自己的意見,就覺得這位主管從到任後就與自己不對盤,在進行業務時也得不到主管的資源與協助,做得特別辛苦,因此自認被主管忽略又滿腹怨氣無處發洩,每當上班時,都覺得要進辦公室見到主管的面就覺得噁心而舉步維艱。
但主管心情也沒好到那裡去:被調來這個單位後,公司交付的業績目標相當艱鉅,自己又是空手一人來到這裡,過去熟悉的Team一個都沒過來,為了完成上面交付的目標,最好的辦法當然是上下一心,不分彼此,但一提出自己的方案,就有人提出反駁,這要怎麼貫徹我的意志來達成目標呢?既然這樣,那就先重用我覺得對tone的人吧,至於普通的人就給他普通的差事,感覺與我不對盤的,先暫時晾在一邊,先別讓這些人阻礙我要完成目標的方向,其他的,等年度業績結算後再來算帳吧!
一個部門組織如果有這樣的部屬與員工,試想能夠提升部門戰力,順利完成公司高層所交辦的年度目標嗎?
恐怕很難。
或許從這句由職棒總教練口中說出的話,可以給處在上述職場困境的人們一些參考。
棒球是一項團隊運動,先發上場的有九位球員(DH制則是十名),如果是職棒全隊人數更至少有25人以上,要讓這25名身高、體重、種族、個性、生活習慣甚至語言都有明顯差異的團隊,能不出現隊內衝突就很困難(當兵的都知道我在講什麼),而球隊內的主力戰將,多數都因為天分超卓,非常有「自我特色」,要讓這些人能夠放下彼此為一個共同目標而齊心努力,遠比你我想像困難-縱使那個目標是球員夢寐以求的總冠軍戒指。
這時當職棒總教練的,通常有兩個選擇:一是與一般的主管一樣,只用與自己合的來或看的順眼的球員-這類球員常有一種渾號,叫「愛將」-;另外一種,則是在維持大方向的前提,擺開自己對球員的好惡,以能把球隊戰力最大化為前提派用選手上場(縱使選手與自己超不對盤)
我第一個想到的例子,是已逝臺灣名總教練-徐生明。
1999年,雖然在球季進行途中,母企業打算解散球隊的傳聞一直不斷(後來也成為事實),那時不管球迷還是徐總大概想到的解決方法只有一個:拿下年度總冠軍,就算母企業要收手,至少也能吸引其他企業接手。現在講也沒關係,就算在那時只是場邊觀戰的龍迷,有件事大家都心裡有數:隊上的主力老將「kimi」陳金茂與徐總不對盤,而球季中間陳金茂又因受傷缺場,當時連我都在會覺得,恐怕等kimi傷癒後也會從此進入冷凍庫,就此冰到球季結束吧。
但徐總真的不是一般人,雖然球員與自己非常不對盤,但在當時的球隊戰力下,陳金茂絕對是龍隊不可或缺的重要戰力,也很清楚在長期缺陣後(當時沒有二軍可以打復健賽),要恢復狀態只有多上場打,因此在kimi傷癒後徐總仍排進先發,而且擔任第三棒的重任。雖然陳金茂回歸後的打擊成績真的不甚理想,但徐總並沒有像目前某位總教練一般直接換下,而是繼續讓陳金茂上場。因為那時全隊都有一個目標-搶下總冠軍,為球隊圖生存。最後陳金茂也沒有辜負徐總的安排,在1999年11月9日的新莊球場九局下半,陳金茂面對鯨隊投手的偏高速球,擊出穿越二游的滾地安打,護送武建洲回來得分,也讓中華職棒十年球季就此劃下句點。
影片來源:youtube
看十多年前徐總是怎麼對待陳金茂,又看到今年某隊總教練是怎麼對待該隊開國元勳,似乎可以給擔任主管的朋友一些啟示。
佳偉
差別 就在 屁眼的大小吧! 我猜
阿宏叔叔
其實很多時候,選手的實力好壞,教練很清楚,選手自己不一定知道,所以有些人會計較,對調度有意見。我個人認為不管什麼等級的比賽,就是盡量讓全部的人都有機會上場,一方面輪流休息,一方面不要把某些人冰到不會打球。
cuteson1120
差別在於尊重專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