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6/05/19

致勝的短鐵桿與挖起桿

致勝的短鐵桿與挖起桿 一般球友打不過職業球員的原因是什麼呢?直覺答案就是,職業球員打的遠啊!第二桿離果嶺近,有優勢,所以桿數就低。這種推論似乎也沒什麼不對,就連去年的年度暢銷書Every...

作者:ONEGOLF

致勝的短鐵桿與挖起桿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般球友打不過職業球員的原因是什麼呢?直覺答案就是,職業球員打的遠啊!第二桿離果嶺近,有優勢,所以桿數就低。這種推論似乎也沒什麼不對,就連去年的年度暢銷書Every Shot Counts,也鼓勵業餘球友需要增加擊球距離,才能明顯地降低桿數。但對於這一部分,我個人有一點保留,我還是認為多上果嶺才是重要的,尤其是在短鐵桿可以打得到的範圍。

很明顯的,擊球距離的差別只是因素之一,而不是全部;我們先把距離因素給去除,看一下培訓球員或是一般職業球員,他們的開球距離沒問題,但是平均桿數卻一直降不下來,培訓的76桿左右、職業的74桿左右;這幾桿有可能就是他們一輩子的障礙或是差點,很穩定但過不去,也直接反映在考不上職業、或是當不了一線球員。

問題的關鍵就在上果嶺率,業餘看職業、二流pro看一線球員、距離短的看大砲手,都是輸在這一部分,當然還有錯失果嶺後的救球能力。最近才落幕的裙襬搖搖菁英賽,台灣球員再度名落孫山,也都是輸在上果嶺的細膩度,而不是開球距離。我記得去年我也寫過類似的文章,台灣球員不是輸在梯台的起跑點,而是輸在果嶺的終點。台灣球場的果嶺難度跟台灣球員還是停留在想打遠的觀念,造成問題從未改善過。

為了凸顯上果嶺的重要性,我特地查了PGA巡迴賽的數據,他們的平均開球距離是290碼,最遠的約在310碼左右,差別並不大,輸贏在短桿部分,就是150碼內的上果嶺球;當然,在這種距離內,他們用的球桿不會大於9鐵;換算成業餘球員的號數,大約在7號鐵桿以內。

請繼續往下閱讀

PGA巡迴賽球員在75-100碼的上果嶺率,第一名可達100%、離洞最近平均是10’6”;100-125碼,上果嶺率95.24%、離洞平均14’3”;125-150碼,上果嶺率92.5%、離洞平均15’8”。綜合來看,從75-150碼的距離,PGA巡迴賽的第一名上果嶺率平均到達96%,離洞約四步多;也就是說,最厲害的球員18洞會有17個、四步左右的博蒂機會,只要推進其中三分之一就夠了。

從這樣的數據可以知道,上果嶺率才是最重要的,下次分析一下自己的數據,可以到達九個果嶺,你絕對是單差點,如果只有五、六個,那代表你要救球的機會高達12個,更是需要很好的一切一推功夫;這些也都是短鐵跟挖起桿的管轄範圍,更要練好它們。

那麼開球距離不足怎麼辦?還是要邊練習,想增加20多碼是不可能的,變短倒是正常之事,重點是要增加穩定度跟方向性,然後站到屬於你的梯台,讓得分球桿幫你降低桿數!

文章發表於10 May , 2016 - Onegolf

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瑞祥 Nick Lin

FOX SPORTS LPGA與四大賽、年代TPGA與TLPGA、民視、緯來球評

[email protected]       

文章出處:ONEGOLF玩高爾夫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