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6/05/26

每一桿都關鍵!

每一桿都關鍵! 2015PGA錦標賽冠軍 Jason Day PGA巡迴賽多了一種Stroke Gained的數字,簡單地說就是「桿數優勢」,它可以看出某位球員一輪球比全...

作者:ONEGOLF

每一桿都關鍵!

2015PGA錦標賽冠軍 Jason Day
請繼續往下閱讀

  PGA巡迴賽多了一種Stroke Gained的數字,簡單地說就是「桿數優勢」,它可以看出某位球員一輪球比全體平均好幾桿;然後再拆開來看開球、長桿、短桿、推桿的貢獻各為何,稍後我們再以PGA錦標賽冠軍的數據來分析。

  這種「桿數優勢」是一位統計學家Mark Broadie的創新思維,他利用PGA巡迴賽的大數據資料庫,不厭其煩地將這些數字輸入他所發明的統計法,得到各個範圍距離內,巡迴賽球員進洞的平均桿數,以凸顯出哪些部分的球技才是關鍵所在;相對的,也解釋了一些傳統統計數字的無意義,尤其是今年爆紅的史畢斯,光看揮桿就看不出有何特別之處了,查了傳統的開球距離、上球道率、上果嶺率、推桿數等等,更無法解釋他可以打這麼好。唯有布魯戴博士發明的「桿數優勢」,才能剖析出其中的奧妙。不過,在PGA錦標賽獲勝的戴依,他在這場比賽有5.4桿的優勢,還勝過史畢斯的4.6桿,在相同的分析架構下,我們就來看看他的數字。

 

請繼續往下閱讀

  看了以上數據大家應該更加清楚了,戴依的5.4桿有3.5桿是來自開球及上果嶺的優勢,推桿再貢獻1.2桿,短桿才0.6桿而已!基於很多球員的分析數據,布魯戴的這本書得到以下幾個結論,告訴我們該加強哪方面的練習,哪些才是最重要的:

  1)長距離上果嶺才是最重要的(100碼以外),也就是說多練習鐵桿跟混種桿。2)開球遠比開得短且直來的重要,不要歪太多就好。3)4呎推桿才是關鍵,多練習這個距離,5呎以外連pro都不好進。4)短桿並沒有比長桿重要。5)盡量避免擊球出界,即使要瞄向太安全的方向而進長草,也可以。6)推桿的力道一定要過洞。7)盡可能地去靠近洞,不要相信留下一個好打距離的說法。8)積極地搶攻比保守打,成績會更好。

  這些結論的數據基礎都是美巡賽球員的表現,參考標準都是他們的平均值,這連對一般職業球員都是高標準的數字,更不必說業餘球員的標準值了;因而,針對上述的八個結論,大部分都是職業與業餘共用的建議,有些則是要想一下再決定是否適合業餘的你。其他的結論都是金科玉律,尤其是講推桿的部分,多練四呎推桿就對了!

  譬如像第二點,遠比準重要?如果你的第一點夠強,那開得短直也可以的;至於第四點:短桿沒有比長桿重要?那是因為美巡賽球員很少在100碼內攻果嶺;如果有,大家的平均水準都很高,沒有人會有特別的優勢。所以,你要先弄清楚自己的短桿水平是否在平均值之上,如果是在之下,還是要多練習。再來是最後一點,積極搶攻會有更好的成績,基本上那是長桿的水準要夠,如果你越過障礙區的成功率跟不上美巡賽球員,那這個結論是說給美巡賽球員聽的,一般業餘球友還是秤一下自己的斤兩再說。

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發表於22 Sep , 2015 - Onegolf

林瑞祥Nick Lin

FOX SPORTS LPGA與四大賽、年代TPGA與TLPGA、民視、緯來球評

[email protected]

文章出處:ONEGOLF玩高爾夫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