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場」一直是我在寫棒球文章時非常重視的一個環節,因為球場不僅是用來打球,也是這個國家對棒球選手、職棒商機以及棒球文化最直接展現的場域(champs)。一個國家的政府或球團老闆是否重視與理解棒球,從球場的改建與拆遷就能以小見大。所以雖然Bronx區治安不甚理想,紐約洋基的新球場仍選擇蓋在舊球場的旁邊,而且把外野的柵條狀飾帶盡可能的完整取下移到新球場的內野頂棚。但台灣把老台北球場拆了以後,選擇的是蓋室內體育館,而且一點台北球場的老痕跡都不做保留,任憑老台北球場的歷史隨風飄散……。
(作者按:中文維基說新球場的柵條狀飾帶是全部複製,但筆者記憶中看過國家地理頻道有播出拆除老洋基球場的紀錄片,那些柵條狀飾帶基本上都盡可能完整取下,並將部分用在新洋基球場。)
老台北球場拆除後,最能維持「原味」又不斷在原有基礎上隨著時代不斷改進的現役台灣老球場,只剩下台南球場(嘉義市球場是原址重蓋,立德球場則是目前喪失給中職一軍打比賽的能力),而我自從2002年底但出棒球圈後,就再也沒有來過台南球場。自然也錯失21世紀後的幾次大改建。這次藉由八月休大假之便,提前一週特地前往台南球場,看看這十餘年來台南球場有哪些「變」與「不變」。

第一個要談的,自然是上個月進入歷史的「舊」燈柱。
撲了個空的二月「預熱」行
2015年10月,統一球團宣布在台南市府同意下,將在隔年一月至五月在球場外進行新燈柱安裝工程,因此2016的台南首戰將延到五月才進行。
2016年1月10日,統一獅在台南球場進行開訓典禮,眾所注目的新燈柱工程據領隊蘇泰安表示,將在一兩週後動工。舊燈柱「仍」屹立不搖。
2月15日,我到了暌違十多年的台南球場。
再次回來這裡,不禁讓我感慨萬千,我曾經在這裡親眼看過陽介仁與林仲秋兩位當時超過四十歲的老將在2000年總冠軍戰硬是阻擋住統一想在台南拋彩帶的期待;養父鐵投出最後一記指叉球三振掉統一最後一名打者後,兄弟象全隊球員興奮的衝入場中,慶賀「第二黃朝」的開始;以及中職第一位生涯百勝投手「草哥」謝長亨的退休儀式……。感覺才沒過多久,竟已是十幾年過去,思之不禁默然。
先從回憶中抽離吧!先看看現在的台南球場在外觀有何不同。
傳統式的大門紅柱,貼上了活潑的新吉祥物圖案,比起以前更有活力。
正門新搭了幾個帳棚,現在是春訓球員的停車格(兼檔風雨),不知球季開打後擺的是什麼攤位?
這個舞台是近年新蓋的,很有在千葉球場看到的舞台感覺。
內野看台外牆跟十幾年前一樣,仍舊掛的是主力球員的掛幅,當然主力球員跟十幾年前有很大的不同。而且過去是綠底現在都改為橘底。
售票亭也全面更新,質感比以往強上許多。
過去空無一物的泳池側圍牆,也成了統一獅的主題彩繪雕塑區,充滿了「小而美」的氣息。
這個區域角落留下幾間有點破落的原木桌椅,感覺這個區域原本可能是頗有休閒意味的戶外咖啡座或野餐區,現在不知作何用途。
這時還不知道這間蓋的很有規模的建築是什麼。
年紀已經不小的「小獅王」高國慶,個人掛幅位置擺在主場內野看台的底側。
從外面看台南球場的二層外野看台,雖然盡量用油漆粉刷同色系,仍能看出上層用鐵皮覆蓋,看來就充滿一種說不出的廉價感。
中外野正後方的外野看台,遠處可以看到新架設的大螢幕。
我就這樣繞著台南球場外圍走了一圈,把整個球場都做了一番巡禮。比起十幾年前,台南球場的外觀真的有很大的不同,也看出球團還是很努力的在這座老球場盡量添增新的服務設施來滿足球迷愈來愈高的要求。
大艦巨砲主義萬歲!
沒有請朱立倫去主持換柱儀式,我難過(喂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