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競技啦啦隊的比賽當中,騰翻的占分比率雖然只有10%,但往往精彩的騰翻所造成的視覺效果以及觀眾的回響程度卻一點也不遜色於華麗的金字塔或是高難度的舞伴技巧,一般而言許多的隊伍都會將騰翻分成原地騰翻以及助跑騰翻兩個部份來做編排,原地騰翻的部分可能也只有一到兩個八拍左右的時間,而在ICU賽制以及台灣的各項賽制安全規則中,最困難的原地騰翻就是Standing full-原地後空翻轉體一圈,而這個在現有賽制中最難的原地騰翻動作,在十年前筆者剛接觸啦啦隊運動的時候可以說是天方夜譚,看到國外的影片有人做出這個動作都會覺得不可思議,直到近年國內各大賽事都會看見一個團隊甚至有兩三位以上同時操作 Standing full 這個高難度動作,國內整體騰翻技術比較以往有相當大幅度的進步,但在場上有多少翻著後空翻的選手是渴望能夠在比賽時翻出一個屬於自己的 Standing full ,甚至有多少選手懊悔沒有練出這個動作而殘念退休的,又有多少選手為了練出這個動作犧牲了大把的時間,換來的可能是僅有的幾次成功落地以及隨之而來的各種運動傷害,今天筆者要在這裡好好地介紹這個讓人又愛又恨、迷倒所有自詡為Tumbler的高難度原地騰翻技巧- Standing full 。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先從介紹 Standing full 這個動作的中文名稱開始,雖然用中文來介紹比較繞口,但我們必須對這個動作的定義有確切的了解跟認知,以便後續在闡述一些觀點時能夠更清楚的了解其中的意義與原因,首先讓我們把它拆成兩個單字來解釋, Standing這個大家應該不陌生的單字,在英語系國家使用於騰翻的時候都是指這個動作是從立定、未經過助跑的狀態下開始操作,像是有人會直接將原地團身後空翻簡稱為Standing tuck(正常來說是會講Back tuck) ,或是原地後手翻Standing back handspring等,而Full的這個詞在體操跟啦啦隊都是指轉體一圈-Full twist的簡稱,轉體兩圈就是Double full twist-簡稱Double,而大家口中Standing full 的完整英文敘述應為"Standing back tuck full twist",由此可以完整解析出這個動作的中文名稱-原地團身後空翻轉體一圈。
請繼續往下閱讀
(順帶一提,有些人在敘述內轉後手接團身轉體一圈時會口誤說成內轉後手接standing full,這個說法在邏輯上是有點矛盾的,因為standing full就是從立定狀態下開始,若是用內轉後手接這個動作的話就簡稱叫做團身轉體or"團轉"就好了哦)
#示範者-輔仁大學 徐聖迪(阿迪)#
請繼續往下閱讀
好了英文課上完了接下來進入正題,也就是 Standing full (以下簡稱"SF")的技術層面問題與門檻,究竟什麼樣的狀態可以練出SF,首先大家應該都知道,要能夠做到轉體的動作,其前置動作(例如直體後空翻轉體的前置動作就是直體後空翻,前空翻轉體的前置動作就是前空翻)必須非常的標準與熟練,甚至可以說是跟呼吸或喝水一樣都不為過,若是目前現在的技術能力操作後空翻還會有點害怕,或是還有操作十次還會有超過一次的機率會有趴地、後噴、往後倒以及團身不確實等狀態發生的話,建議先將後空翻的高度、團身速度、落地穩定度等等狀態都訓練完成之後再來挑戰SF會是比較理想也比較可能練出動作的狀態,講得抽象一點就是後空翻要做到游刃有餘,具體一點就是要又高、團身又快、落地動都不會動甚至還可以在空中想一下午餐要吃什麼那樣的怡然自得,這才是一個有機會練出SF的後空翻。
筆者在這裡特別列出能在比賽當中操作SF動作的現役選手最佳立定跳遠與30秒仰臥起坐之數據讓大家參考,選擇立定跳遠是因為若是有良好的腿部爆發力,可以在後空翻的動作上爭取更多的高度有助於加入轉體動作,而選擇30仰臥起坐則是因為後空翻縱向迴旋力量多為依靠腹部收縮與大腿上舉來製造迴旋的動力,因此若有良好的腹部肌力也會有較高的機會做出較有速度的後空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