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6/11/22

從吳宗軒受傷問題談目前國內排壇生態

最近台灣排球在媒體的曝光度越來越高,除了國際賽成績耀眼以外,一些體制內的問題也伴隨其他運動協會的負面新聞,而被攤在鎂光燈下。繼不久前黃培閎退出國家隊,到這次吳宗軒的受傷,網路上的口水戰早已打得沸沸揚揚...

作者:獨排眾議

最近台灣排球在媒體的曝光度越來越高,除了國際賽成績耀眼以外,一些體制內的問題也伴隨其他運動協會的負面新聞,而被攤在鎂光燈下。繼不久前黃培閎退出國家隊,到這次吳宗軒的受傷,網路上的口水戰早已打得沸沸揚揚。這一連串的事件,看似灰頭土臉,其實,卻也可以從中看到些許亮光。

當朋友告知我吳宗軒受傷時,我第一反應先是震驚再來是惋惜。雖然我曾經聽過不少朋友在攔網時因為手形手勢沒擺好,或是因為起跳時間不對,造成手指頭骨折等傷害,但是被打到手掌骨折我還是第一次聽到!立刻上網看了一些新聞後,我由震驚、惋惜,轉變到疑惑。令我不解的是,為什麼明明是一場很單純的意外受傷,卻變成大家指責協會的新聞?另一點讓我不解的是,明明不久之前也有女排的選手余金鳳被打到骨折,卻沒有新聞媒體大幅報導。難道只因為宗軒有打國際賽?名氣比較高?還是他受的傷比較嚴重?亦或是有媒體刻意借題發揮?

請繼續往下閱讀
吳宗軒在攔網時被黃建逢打斷手掌 (圖:台灣戰神提供)

宗軒肩膀有舊傷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連球迷都知道,協會跟球隊高層不可能不知道。但有邏輯,有頭腦的人都明白,這件事情跟新傷完全沒有關係。或許有人會說當然有關係,因為長期征戰累積的疲勞、訓練過度、舊傷導致動作不正確...等等。當然,這不無可能。但,這意外傷害也要算在協會頭上嗎?

吳宗軒的肩膀一直有傷。(圖片來源:翻轉排球/江貞億)

身為一名職業選手,誰不是接受國家徵召,打完國際賽後再回到企業母隊效力?陳建禎也是返國隔兩天立刻飛往中國,更不要說其他世界知名的運動員了。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職業球員為了自己短暫而精華的職業生涯考量,選擇不接受國家隊徵召。然而,在回到企業母隊後,所有訓練與養傷都應該是交由球團來規劃,甚至球員應有的福利與保險,也應該一併由職業球團在當初簽合約時就白紙黑字寫清楚。甚至,球員疲勞、受傷了,他的上場時間也是由球隊高層或是教練判斷,這些事情照理說單項運動協會無權插手,也無需插手。你有看過NBA選手受傷了,開始怪罪美國籃球協會嗎?那之前陽岱鋼受傷了,要怪日本職棒?日本棒協?還是台灣棒協?

請繼續往下閱讀

既然大家都清楚這樣的邏輯,為什麼會有人把吳宗軒的新傷跟舊傷混為一談?又甚或有人開始怪罪協會?當然,誰都不願意選手出現這樣的狀況,所有人都希望看到選手在最巔峰的狀態下,為球迷帶來場場精彩的比賽。或許,從這次事件當中我們可以回過頭反思,到底這些選手是歸誰管的?這個問題我在過去的文章已經探討過, (原文在此 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27083) 由於台灣學生運動員的身份特殊,在平時屬於三不管地帶,到了賽季就成了人人搶著要的稀世珍寶,導致現在選手受傷了,沒有人願意負責。

藉著這次事件,我想我們應該更客觀地來看待目前台灣排球運動,或是其他運動項目的環境,各方都有改善的空間。在這個尚未完全職業化的過程當中,選手的健康狀況應該由大家一起來關心與照顧。協會在安排企業聯賽的賽程時,應該再多考量國際賽的賽程,讓選手有更充足的時間休息,且應給予各企業母隊更多自主的空間;企業母隊與球團應提供選手更多健康檢查與復健醫療的相關資源,甚至給予選手應有的保險,並且審慎評估選手的健康狀況,來調整不同選手的出賽時間;球迷應該體諒球員,在球員比完賽應及時做冰敷、放鬆時,讓球員得到充足的休息。當然,當務之急還是要讓整個體制更完善,尤其是對於運動員的照顧,包括保護運動員,不受到不道德雇主或經紀人之剝削、運動員的身體健康、禁藥、保險、教育、職涯規劃等,這些除了協會須多加費心之外,企業主也責無旁貸。

最後,還是再次呼籲各位喜愛排球的同好,當我們面對一個事情發生的時候,多聽多看多觀察,用自己的智慧判斷媒體給我們的資訊,不要一味謾罵或是批評,畢竟在這艘船上的每一個人,都曾為了讓排球運動更好,而做出許多貢獻。一個沒有意義的批評或是謾罵,不可能抹滅其他人對排球運動的犧牲與奉獻,更不可能讓自己對排球運動產生更大的價值。建議協會,與其發布聲明稿,不妨召開幾次公聽會,聽取大家的意見,甚至用直接回應取代網路筆戰,避免加深對彼此的誤會。也建議上位者可以多聽取新世代的意見,而不是運用新媒介,骨子裏卻泥古非今。我真心期盼有那麼一天,各界能坐下來面對面,心平氣和的商討該如何提升整體素質與環境,而不是只在網路上、利用媒體隔空對話,如此,大家的犧牲才有代價。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