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瘋子,哪來的高爾夫?說的也是。
日本經濟泡沫26年,這段期間,日本的高爾夫從瘋狂到平靜,不過,又開始準備要瘋狂了,因為2020年的東京奧運有高爾夫比賽,場地選在東京近郊的霞關鄉村俱樂部,日本老朋友山本從職場退休,他說,這幾年要盡洪荒之力多去霞關CC打球,去好好瘋一下。
日本的高爾夫瘋狂于經濟高速成長的70年代,聽日本人說,那時候能打一場高爾夫,就可以吹牛一年,為了打一場球,需要一個月前請會員代訂,每場球的果嶺費1-2萬台幣左右,算一下,大概是臺灣當時公務員一個月的薪水,大概是中國大陸公務員一年半的工資,日本人當時對高爾夫的瘋狂不是隨便說說的。
日本人瘋狂高爾夫的年代,仲夏夜的小巷子裡,有人拿著雨傘在猛揮,也有人一邊等電車,一邊在月臺徒手揮空桿。我有位日本朋友約我去練習場,我看他的揮桿、球質都是上品,心想應該是單差點好手,於是約他下場,沒想到他說,對不起,黃桑,我在練習場打了快40年,還沒下過場....。
上世紀日本高爾夫最後的瘋狂是買收圓石灘球場,這件事惹火了老美,以阿諾-帕瑪為首的集團逆向奪回圓石灘,那時的美國媒體說,日本人強買美國的靈魂,犯了大忌,就像偷襲珍珠港一般。
轉個角度來看看美國高爾夫的瘋狂。每隔幾年,我都會去一趟棕櫚泉Palm Spring,一個不到5萬人的小鎮,擠進約200座的高爾夫球場,曾經在一個球場密集區,開著車子在馬路上,事實上就是穿梭在球場裡,偶爾飛來一個小白球砸中車子,你經常不會搞清楚球是從哪個球場飛來的。
棕櫚泉的旺季在冬天,淡季在夏天。夏天的棕櫚泉攝氏40度以上的高溫是幹熱,幾乎每個球場的做法都差不多,你付了果嶺費下場,讓你無限暢打到天黑,這是享受,也是煎熬。
老美瘋狂高爾夫,最近瘋到加拿大,只要越過一個沒有圍牆的國界,就能節省40%的果嶺費,因為加幣狂貶40%,讓美國人沾了便宜。溫哥華南端的羅伯角高爾夫球場有一半在加拿大,一半在美國,於是老美先越境到加拿大,付了錢,打了一場球,然後從後門溜回美國。
鍾情於冰球的加拿大人只有在冬天才能看出他們有多瘋狂高爾夫。加拿大只有3000萬人,卻有3000座高爾夫球場,溫哥華200萬人,差不多有200座球場,一到冬天,不是接近攝氏0度,就是下雪。有回跟幾個加拿大人去玩冬天的高爾夫,果嶺硬的跟鐵板燒,打完18洞,感覺鞋底硬硬的,一看,原來是結冰了,最瘋狂的是打完球後,身體已經快變成冰塊,多數的球場都沒有淋浴設備,只能冰冰的開車回家自慰。
我曾經住過的新加坡也是很瘋狂高爾夫的,一到週末,新加坡人就開車越境到馬來西亞的裕廊,新幣與馬幣的匯率兌換正好1:2,立馬省一半,新加坡人一到裕廊,一天至少36洞,我玩過一天72洞的裕廊高爾夫。馬來西亞的球場有各種野生動物,最瘋狂的是遠遠看到老虎,還有一次遇到一群猴子,大家講好,在地上架梯,一起打向猴群,暫態間,整個樹林像是發生暴動....。
據非正式統計,瘋狂高爾夫的新加坡人的一桿進洞比率是世界最高的,我的一位工作夥伴,打了5年球,搞進21次的HIO,其中的5次是在我的眼前出現的,我想,媽的,為什麼他打球的時候,洞就變的那麼大?!
“這個”國家的高爾夫有多瘋狂就有多瘋狂,高爾夫不是夕陽產業,也不是朝陽產業,而是瘋狂產業。
黃承富
喜愛高爾夫、文字、攝影、旅行。作品有《果嶺上的社交術》、《戀戀小白球》、《背的聯想》等20餘冊。
文章授權出處:ONEGOLF玩高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