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十月,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可能會有一夫當關的先發投手挺身而出,就像 1991 年世界大賽第七戰的 Jack Morris 126 球、10 局完投完封勝;也會有英雄命的打者造就經典時刻,有如 1997 年 Edgar Renteria 為馬林魚在第 11 局打下的再見安打,而這些充滿戲劇張力的劇本中,隨著近期投手使用觀念轉變,從牛棚小跑步出來的的後援投手們,戲份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1991年 Jack Morris 一夫當關,10 局完投完封勝,為雙城隊鎖定世界大賽冠軍)
2016 年 10 月 4 日,一場定生死的外卡賽,巴爾的摩金鶯教練 Buck Showalter 選擇照著劇本走,試圖在取得領先之後再押終結者 Zack Britton,可惜球隊未能將分數交到 Britton 手上,而已經用掉終結者的多倫多藍鳥隊,最後靠著 Edwin Encarnacion 一棒三分,把球隊送進美聯分區系列賽。
(Edwin Encarnacion 在外卡賽中延長賽面對 Ubaldo Jimenez 的第一個球就送出再見全壘打)(zimbio)
「現在的牛棚調度方式正在顛覆整個棒球界。」
多倫多藍鳥隊總教練 John Gibbons 說道。
提前出示後援王牌的情況在克里夫蘭印地安人隊更為顯著,在球隊缺乏先發戰力的情況下,教練 Terry Francona 將季中動用四名潛力新秀換來的頂尖後援左投手 Andrew Miller 價值發揮到極致。
Andrew Miller 季後賽期間,10 次出賽印地安人贏得 9 場勝利(唯一沒贏就是世界大賽第七戰),後援 27.2 局送出 40 K、平均兩局以上的工作量,拿下 1 個救援點、2 勝還有5 個中繼點,10 場出賽有 7 次擔任第二任投手,異於常人的壓制能力,讓 Miller 只要站起來熱身,就能帶給對手莫大壓力,也成為繼 Dennis Eckersley (1988)、Mariano Rivera (2003) 還有上原浩治 (2013) 之後第四位獲得美聯冠軍賽 MVP 的後援投手。
(Andrew Miller 讓對手完全熄火的投球表現再次凸顯強力牛棚在季後賽的價值)(zimbio)
然而在國聯分區系列賽第五戰,洛杉磯道奇隊教練 Dave Roberts 同樣顛覆原先的「例行賽調度手冊」,成就另一場季後賽經典,先發投手 Rich Hill 只撐了 2.2 局,Roberts 隨即押上佈局投手 Joe Blanton 止血,7 局再用終結者 Kenley Jansen 渡過危機,Jansen 提早打卡、超時加班 2.1 局後,投手丘上出現只休息一天的 Clayton Kershaw 用再見三振和道奇一起晉級國聯冠軍賽。
(Jansen 苦撐 2.1 局、51 球、4 保送、4K 把球交給 Kershaw)(zimbio)
面對這樣的非常手段,Roberts 提到:「這其實不是什麼跳出框框外的調度,在當時的情況算是非常合理。」
著重數據研究的棒球族群可能會認同這樣的調度,經過多年的論點陳述之後,王牌後援的使用時機在場上漸漸有了改變。與其撐到第九局讓最具壓制力的牛棚投手對付後段棒次,不如在比賽中段最危急的時候押上終結者止血會來得有效率。
終結者就是要最後守成的角色定位來自 1980 年代,當時奧克蘭運動家隊比賽只要來到尾聲,球迷便能合理期待 Tony La Russa 推上 Dennis Eckersley 登板無情地關上大門,對當時美西強權運動家隊來說非常有效,其他總教練起而效尤,漸漸蔚為風潮,而在 Eckersley 之前,終結者的定位尚未明確,球隊將頂級牛棚投手設定為「救火員」角色,救火員會在任意局數登場控制失分危機,並且把整場比賽收尾。
(名人堂投手 Dennis Eckersley 為當時頂尖第九局人選)(getty images)
近代棒球分工更加精細,球隊的牛棚裡有著不同出手角度、不同慣用手投球的特定角色,儘管是7局上半、無人出局一、二壘有人,教練必須在勝利組牛棚名單中,想辦法找出可能的人選渡過難關,然後把最後 3 個出局數交給終結者。
季後賽在非贏不可的壓力下,開放總教練們更多不同的調度選項,「這些好的結果讓我們發現其實球員能做到的比我們想像中的多、甚至也比棒球原先為他們設定的還多。」全聯盟最年長的總教練 (67) Terry Collins 這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