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來,隨著越來越多中職的洋將自美國的獨立聯盟而來,也有不少台灣選手短暫加盟獨立聯盟的各隊,讓這個身在大聯盟外的體系,漸漸的對大家來說不再陌生。不過也許大家還是對於這些聯盟有些陌生感。到底是什麼樣的選手在打,程度怎麼樣,薪水怎麼樣等等。今天這篇就來帶大家了解一下獨立聯盟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在場上指揮佈陣的總教練 Cam Roth
再說任何事前倒是有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在美國打球很苦,真的很苦。
這是這次和教練 Cam Roth 訪談時,一開始在我講完台灣業餘的狀況後,Cam的第一反應。在聽完他的敘述後,的確,不同於台灣的選手能在業餘球隊建立自己的生涯(make a career),美國的選手在獨立聯盟只能說是賭上一切,也只是換取一個機會而已。而這個機會,盡頭渺茫,過程人來人往;也許有少數實踐了最初的夢想,卻也多的是最後無奈地走上了碎夢大道。
然而成為職棒選手的夢想,又豈是現實的辛苦難熬就能讓人放下的。或許也就是因為如此,才能推進著棒球不斷前進,在最高競爭下呈現最高水準吧。
27歲的Cam Roth,從外表上完全看不出已經是一位總教練了,在這次冬季聯盟哩,甚至有選手和他曾經是隊友,更別說要看出他已經有五年的執教經歷。他的職棒生涯從2010選秀金鶯隊的第29輪順位開始,經歷了一年新人聯盟,一年1A後因為背傷離開了美國職棒體系。雖然在開刀復健後加入了邊疆聯盟 (Frontier League)投了一季,但又再度不敵背部的傷勢又動了一次刀。在醫生一句 “你若再繼續投,明年就再準備回來開刀” 後,無奈地掛起了球鞋。然而他說棒球很眷顧他,至少他可以留在場邊,靠棒球找到了一口飯。
Cam 所帶領的 Lake Erie Crushers 是邊疆聯盟12支球團的一隊。聯盟各隊都在美國中北部,最遠的車程大約九小時。由於美國北部比較寒冷,球季直到五月中才開始一直打到九月,不含季後賽總共打96場比賽。
Cam說,球團營運大致上就是他負責了,從找教練到找選手,他必須想辦法拼湊出一支球隊該有的樣子。而球團給他的支援就只有一季 $75,000美金的薪資預算。你沒有看錯,就是七萬五美金,要負責所有選手四個月的薪資。如果你仔細想想這是什麼概念,用台幣算大概是這樣: 225萬要分給二十幾個選手,也就是說,就算是平分,每個人也只能領到九萬。不過當然,薪水一定有高有低,所以現實是大部分的人連九萬都拿不到。大部分的選手都是月薪六百美金,少數幾個可以領到1500美金,而全隊只有一個資深選手名額可以超過這個數字。換句話說,一年七萬二台幣的薪水讓你打職棒。
這樣的薪資反應著聯盟選手的組成。聯盟有訂下27歲的年齡上限,只有一位資深選手可以大於27但不能超過30。而聯盟另外有規定每隊每年必須有12位新人選手。所謂新人選手基本上有分兩種: Rookie 1 是完全沒有任何職業經歷的,Rookie 2 則是前一個球季有Rookie 1資格的,基本上就是說未滿兩年職棒經歷的。
透過這樣的資格審定,聯盟得以確保年輕的選手有表現的機會,但相反的,球員的流動性變的很大,形成了獨立聯盟底層的淘汰機制。
之前另外介紹過,曾來過台灣打球的Bobby Brown(巴比郎)教練,他帶領的 Lincoln Saltdogs所屬的美國協會聯盟 (American Association),則又是另外一個市場定位。在這邊每隊最多可以有五個資深球員,而新人選手則只需要5位。聯盟有稍微多一點的預算,而聯盟的實力也稍微好一點。過去就有不少台灣選手曾加盟於此。 Bobby去年在Lincoln Saltdogs就帶過目前人在中華隊的羅國華,而陳俊秀也曾打過同聯盟的Wichita Wingnuts。
何紹彬和冬季聯盟打擊統籌 Bobby Brown的合照
據Cam說,你可以把邊疆聯盟 (Frontier League)想像是1A的水準。實力差一點往下的話,有Pacific Association 和 United Shore League,各只有四隊和三隊。而往上的話,美國協會聯盟 (American Association)大約等於是2A水準。再往上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大西洋聯盟 (Atlantic League),這幾乎已經等同3A至大聯盟的水準了,而選手基本上也都是和美職體系相互來去。台灣大部分從獨立聯盟來的洋將都是從這裡來的,而付得起一個月到三千美金薪水的也只有這裡。紹彬在冬季聯盟的隊友-Jarret Martin,拿到 大西洋聯盟 York Revolution合約,就是要替補統一獅最近簽走的Mike DeMark後援投手的角色。
Jarret Martin
淺藍
內容豐富的訪談文章,謝謝作者的分享。
adam700304
真實系的棒球報導,感謝分享
Yves Yen
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