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7/07/05

擊球更準威力不減 一壘巨砲愛上握短棒

6 月 25 日,芝加哥小熊隊客場出戰邁阿密馬林魚隊的比賽中,六局上,小熊隊打者 Anthony Rizzo 面對中繼投手 Jarlin Garcia,球數來到兩好球,Rizzo 調整攻擊策略,改握短...

6 月 25 日,芝加哥小熊隊客場出戰邁阿密馬林魚隊的比賽中,六局上,小熊隊打者 Anthony Rizzo 面對中繼投手 Jarlin Garcia,球數來到兩好球,Rizzo 調整攻擊策略,改握短棒,破解佈陣,打出一支反方向的左外野平飛安打。

【影片】握短棒安打 >> 

請繼續往下閱讀



Rizzo 握短棒的方式相當顯眼,右手幾乎離球棒尾端差了一個拳頭的距離,像是少棒的打法,這樣特殊的舉動成為媒體上討論的話題。大聯盟官網 Cut4 專欄的記者 By Michael Clair 是這樣描述 Rizzo 的短棒打法:

"That's when he decided to choke up -- way up. His bat was more like a fungo bat, or perhaps even a bō, like Donatello of the Teenage Mutant Ninja Turtles uses."
「當他要握超短棒,他的球棒就像教練用的練習棒一樣,也可以說像在使忍者龜裡多納太羅的長棍」



"choke up" 是棒球術語「握短棒」,原本有「阻塞」的意思,口語上則有「因為緊張而做不好」、「失常」之意。"choke" 是「哽咽」、「使窒息」的意思。"fungo bat" 則是教練「用來練習飛球守備用的球棒」,"fungo" 原本則是「蕈菇」。



握短棒主要是增加球棒的控制能力,提升棒頭的速度,用以準確打中球。同時因為改變攻擊策略,可能也會造成對方投手的壓力。但一般普遍認為力矩變小會犧牲掉長打爆發力,握短棒是以精準擊中球為主的一種權衡,並非人人都認可這樣的做法。

全壘打王 Barry Bonds 是近代最具代表性的「握短棒打者」,從小他就在玩父親 Bobby Bonds 的成人球棒,自然而然養成握短棒的習慣。安打王 Pete Rose 也會在低潮時採用握短棒的方式。

若說到現役「最強握短棒打者」代表人物,則非辛辛那提紅人隊 Joey Votto 莫屬。



Votto 和一般握短棒的打者不同,他不一定在兩好球之後才改變握棒方式,主要為了準確擊中球,避免揮空。本身長打能力就是頂尖的 Votto 在扣掉菜鳥年的 10 年職業生涯中,只有兩年的上壘率低於 .400(其中包含 2014 年受傷),有 5 年是全聯盟上壘率最高,本季至今長打率更是以 .628 領先群雄,他的攻擊策略絕對有其參考價值。

Votto 在接受 FanGraphs 採訪時談到他握短棒是否會犧牲掉長打爆發力:

請繼續往下閱讀

"I don’t know. I don’t know if I care. I don’t think about choking up as a sacrifice of power, I think of it as controlling the bat more, and feeling more comfortable. It’s not about power, I don’t think I’ve thought about power for a while."
「我不知道欸,我也沒在管。我不認為握短棒會犧牲掉長打爆發力,我視它為提升控制球棒能力的一種手段,而且打起來很順手。我不認為會影響到長打,最近都沒想過這個問題」


"control"「控制」,一般棒球投手的「控球」有兩種說法,一是 "control",指「把球投進好球帶的能力」,另一個則是 "command"「投到想要的位置」,雖然中文相同,但英文上則是指兩件事情。

【影片】Votto 標準打法 >>



今年打擊大爆發的紅人隊隊友 Scott Schebler 和 Eugenio Suarez 也都向 Votto 學習,收到不錯的成效。Suarez 在五月時表示,他在握短棒的 22 個打席中,還敲出 3 轟,表示握短棒並不影響他打出全壘打。

亞歷桑納響尾蛇隊的一壘重砲 Paul Goldschmidt 今年也打出生涯最佳的攻擊指數(1.025),雖然全壘打產量並不突出(19 支),但上壘率提升到生涯最高的 .437,並以 56 次保送領先全聯盟。Goldschmidt 也採用了握短棒的策略,雖然不像 Votto 這麼頻繁使用,但成效仍然反映在他的打擊數據上。



身高 6 呎 3 (約 190 公分)的 Goldschmidt,身材優勢帶來極佳的爆發力,他也談到為什麼採用握短棒的策略: 

請繼續往下閱讀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