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mburg Open在低調中開打,Hamburg Open(漢堡公開賽)這個名字對我們似乎有點陌生,但只要提到它的前身漢堡大師賽(Hamburg Masters Series),大概就能喚醒許多球迷的回憶。Hamburg Open(漢堡公開賽)的全名其實是German Tennis Championships(德國網球公開賽),大賽全名表面似乎很好聽,殊不知漢堡公開賽其實是因為自2015年底後,企業不願意冠名贊助,所以才使用了這個勉強能維持住這個百年品牌地位的名字。
老一輩的球迷大概都很熟悉這項賽事,它在2009年被降級以前也曾經名列大師賽的席位,多少傳奇曾經在這片赤色塵土上馳騁,從70年代的阿根廷天王Guillermo Vilas,到捷克冷面殺手Ivan Landl,巴西紅土之王Gustavo Kuerten,接著就是近期的Roger Federer還有Rafael Nadal,但曾幾何時,曾經如此風光的賽會,竟然現在面臨無冠名贊助並陷入財務狀況不佳的窘境。為何Hamburg Open會淪落到最近幾年爹不疼,娘不愛,但又不知道該如何處置的尷尬地位,待我們下段說明。
2007漢堡大師賽決賽頒獎典禮(photo credit to La nacion)
先暫時撇開為何Hamburg Open為何會從ATP1000分級大師賽降級為500分級賽事不談,我們單從ATP整個賽季所舉辦的500分級賽事中來比較。ATP總共有13項500分級賽事,從季初的鹿特丹公開賽(Rotterdam Open)到季末的巴塞爾室內硬地賽(Swiss Indoors),500分級賽事一直都是大賽前相當重要的練兵機會,不僅能提供不錯的獎金,獲得冠軍後也有不少的積分能賺。因此這系列的賽事一直都能吸引到很多世界前20的頂尖選手參與,甚至還有幾位世界前10的選手願意參賽,但是,我們稍微看一下Hamburg Open近兩年的參賽前五種子:
種子排序 | 選手名稱(2016) | 選手排名(2016) | 選手名稱(2017) | 選手排名(2017) |
No.1 | Philipp Kohlschreiber | 22 | Albert Ramos-Vinolas | 24 |
No.2 | Benoit paire | 23 | Pablo Cuevas | 26 |
No.3 | Pablo Cuevas | 24 | Karen Khachanov | 32 |
No.4 | Alexander Zverev | 27 | Gilles Simon | 39 |
No.5 | Jeremy Chardy | 34 | Benoit Paire | 40 |
這項數據很明顯就能看出Hamburg Open連續兩年竟然都沒有世界前20的選手願意參賽,連身為自家人的超級新星Alexander Zverev在今年都不力挺,甚至比起一些ATP250分級的賽事更缺乏吸引力,例如Brisbane International(布里斯班國際公開賽)和Qatar Exxonmobil Open(卡達艾克森美孚公開賽),明明可以拿比較多的積分和獎金,為何頂尖選手都不太參加?
原因很簡單,時間點太突兀。
怎麼說呢?其實Hamburg Open和同樣是500分等級的Rio Open(里約公開賽)有幾分類似,兩者同樣是紅土賽事,Rio Open並沒有緊鄰的大型紅土賽事,離它最近的蒙地卡羅紅土大師賽還有兩個月的時間,因此Rio Open並沒有太多的練兵價值,但起碼它後面還有一個完整的歐洲紅土賽季。反觀Hamburg Open,舉行時間早已過了紅土賽季,甚至還夾在草地賽季和北美硬地賽季之間,在三種場地性質完全迥異且剩餘賽季完全沒有大型紅土賽事的情況下,它的練兵價值就顯得更加低落,肇因如此,頂尖選手不願參賽也就變得合情合理,而在頂尖選手不願意參賽(2015年Nadal以外卡資格參賽,但只有Nadal為世界前20選手)的情況下,觀眾自然就興趣缺缺,也使得大型企業不願意冠名贊助,最後就是,賽事整體營運狀況出現窘境。現在的Hamburg Open和上述的Rio Open已經是500分級賽事中獎金最低的賽事,連層級較低的250分級的Qatar Exxonmobil Open(卡達艾克森美孚公開賽)都快追上它。這時又會有人問了:既然如此,為什麼不直接降級成250分級賽事?這樣子還可以減少賽會的開銷。
筆者認為,以現況來說,為什麼不直接降級,有兩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