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輔相成的「Craft」
除了「Stuff」以外,投手還有許多其他的武器,比如說出手點、進壘點、藏球、配球…等等,這些東西通稱為「Craft」(英文原意可翻為「技藝」)。如果說「Stuff」是一位投手擁有的優勢,那麼這項優勢能否被有效發揮、或是反而完全搞砸,這就是「Craft」的運用。近年討論度頗高、投球姿勢怪異的「跳跳哥」卡普斯(Carter Capps)就是利用墊步拉近出手點與本壘板的距離,從而提升體感速度的壓力;「書僮」柯蕭(Clayton Kershaw)除了擁有變化幅度超大的曲球以外,他出手前的藏球功力也是晉身強投的一大關鍵。
近代最有名、「Craft」用得最淋漓盡致的投手非「不老投手」莫伊爾(Jamie Moyer)莫屬。著名的《魔球》一書裡面有提到,如果莫伊爾去參加選秀會,以他的球速、球路,根本不會有任何一支球團注意到他。這種球路威力平庸至極的投手居然可以在大聯盟投到49歲,靠的就是對打者的透徹了解,並且利用打者積極進攻的心態設下陷阱,有人形容面對他時像是誤闖了難以理解、超脫現實的陰陽魔界。2008年,莫伊爾還以45歲的高齡為費城人吃下了多達196.1局、海撈16勝,防禦率僅3.71,堪稱軟球派投手的經典範本。
基於「Stuff」和「Craft」相輔相成的關係,知名網站《Deadspin》曾提出一些有趣的推論,並以史上知名的投手們為例繪製象限圖如附圖所示。從裡頭不難發現,一個投手擁有好的「Stuff」加上頂尖的「Craft」,應該就是「神之右手」馬丁尼茲(Pedro Martinez);具備好的「Stuff」但「Craft」不怎麼樣,就是「徳州特快車」萊恩(Nolan Ryan);擁有頂尖的「Craft」但球路的「Stuff」略遜,或許能以「控球之神」麥達克斯(Greg Maddux)來舉例。至於「Stuff」、「Craft」兩項皆無的知名投手不好舉例,因為這種投手通常不會在聯盟存活很久。經過一番考量,最後勉強將Jeff Suppan納入了此一分類。
從上述的定義,又可以引申出其他問題。
如果一位投手擁有一顆很犀利的變化球,但控球非常爛、爛到完全沒有辦法吸引打者出棒,這樣這顆球種的「Stuff」算是好的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因此同樣一位投手,在不一樣的比賽、不一樣的狀況下,他的「Stuff」也不盡相同。順帶一提,「Stuff」的使用跟該位投手的平均狀態也有關係。像是火球終結者查普曼(Aroldis Chapman)本身就擁有極強的球威,我們會說「他擁有很好的Stuff。」;但如果是一位平均值左右的投手突然表現不錯,我們會說「他今天的Stuff不錯。」
蝴蝶球呢?蝴蝶球算是「Stuff」或「Craft」的任何一種嗎?其實不算,但正因為如此,蝴蝶球堪稱是棒球界最有趣的東西。那變速球呢?或是變化幅度不大,但是變化時機晚到剛好可以避開球棒甜蜜點的滑球呢?這種球路傾向於擾亂打者的打擊能力,比較接近「Craft」。
「Stuff」的數據化評量
更有人進一步研究,希望可以將「Stuff」的概念數據化。《Rotographs》網站的棒球作家宋(Mike Sonne)列出了所有他認為會影響打者擊球難度的要素,統整歸納出時間差、空間差兩種大方向。時間差包括了最快球速、平均球速、速差百分比…等等;空間差則包含了速球位移、變化球位移、最大位移(比如說會上升的速球、跟會下墜的變化球的總位移)…等等。他將這些數據依照球種使用的比例進行加權,再套入公式計算一番,終於得出了一組「Stuff方程式」。
要確認一種方程式是否堪用,就要看它是否能合理套用在現實生活中的表現。他找出了從2008-2016年所有單季投滿規定局數的792位投手(因此多為先發投手),將他們的數據帶入公式,並對他們得到的分數進行排名。結論是…這條方程式非常堪用,因為可以在這項排名中名列前茅的,的確都是期間叱吒風雲的強投們,他們更發現了這些數據與投手的三振率、揮空率、甚至是綜合評比指數WAR值息息相關。
Simon
好文!終於知道知道神秘的Stu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