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一輩子要擔任兩項體育國手有多不容易?想像一下,能夠訓練出一項代表臺灣出賽的專長已不容易,能有如此成就又需要有多少堅持和努力?
跳水已是國際公認的競技運動之一,衝浪則是近年來才逐漸有大型的國際賽事出現的新興運動。臺灣四面環海,靠海縣市多數都有能衝浪的海岸,較知名的有宜蘭烏石港、屏東墾丁等地,相較之下,反而跳水則因項目冷門、參與人口少未有太多需求,運動場地方面則不像衝浪一般容易尋找,在臺灣推行難度甚高。
運動員的一生,體能黃金時期很短暫,能夠強烈自我要求,不斷在這不同競賽項目突破自我極限的運動員並不多,他是來自宜蘭縣的 - 范景堯。
(范景堯代表臺灣出賽 2017 ISA 國際衝浪大賽 / 中華民國衝浪協會提供)
自小諳水性 八歲跳水少年選手
還記得八歲時候的童年是怎麼過的?有許多專業運動選手,在八歲左右的年紀甚至更小就開始進行嚴格的運動訓練。自小喜歡水的他,高雄的左營訓練中心就是他常待的地方,有個嚴格又喜愛跳水運動的父親,對跳水並不陌生,一路到了 2002 年,他在釜山亞運所贏得的雙人三公尺跳板第五名,但同一年度裡,他在大學的衝浪課程中認識了他生命中下個階段熱愛的運動。
「原本真的只是想要玩玩,畢竟說起專業運動,隔一陣子沒練習就會差很多」
景堯在提起他跳水國手生涯轉換到衝浪之後,從大二開始接觸衝浪的他,原本只是把衝浪當做興趣,並沒有太期待往專業選手之路邁進,也沒想過能到國外比賽。
(范景堯衝浪練習)
深度興趣探索 愛上衝浪與海相伴
在大學衝浪課程結束之後,他仍然對於衝浪這項運動難以忘懷,每當有空就會拿起板子到海邊衝,直到有天發現自己開始注意到許多衝浪的細節動作、開始對自己的練習有要求時,他發現自己正以專業的態度在看待這項原本只是一堂課程的運動。
景堯回頭仔細思考,在臺灣無論是衝浪或跳水,市場、大環境其實都不太適合職業選手發展,不如平常心,帶著自己原本的工作,平時把練習當休閒,真正靠近比賽的時候在加強練習幅度,例如不挑浪、選擇海浪難度高的時刻練習等。畢竟,是因為愛來海邊玩才愛上這項運動,如果不適合也不能太勉強,只會要求自己把握時間、把握機會。
(范景堯衝浪練習 / 阿福)
標準自我要求 苦練十年拼成就
「衝浪時其實不太講話,有些朋友覺得我在海中時很孤僻。」
專注在每一趟訓練的景堯,無論是起乘、斜跑、背式,可能每一趟出去都會有個訓練目標,在等浪時便會很安靜的思考著要如何達到剛剛為自己設定的目標,在視線上緊盯著每一道浪、將精力專注在感受平衡感和協調性,這是身為職業運動員面對自己重視的運動項目時,所給予的尊重態度。
十年來如一日的在下班之餘追尋自我興趣和衝浪這項運動的專業性,很恰好的在今年協會提供了這樣的機會,而年過三十的景堯,很明白運動員的運動生涯並不長,即便是自費也願意出征法國,以臺灣代表選手備取一的自費選手身份前往 2017 ISA 於法國舉行的世界衝浪大賽。
「這樣的機會不挑戰一下不行,身為運動員就是必須對自己負責、有更高的要求標準、向世界挑戰的企圖。」
(范景堯衝浪賽事側拍)
向國外看齊 專業訓練擁抱自然
賽事結果並非以黑馬之姿取得世界冠軍,但在亞洲選手的眼中,在幾乎沒有任何資源條件之下挺進賽事的第二輪、取得全球排名 97 名的成績,在國際水準的眼中這是除了「日本選手之外唯一的亞洲人」,本場賽事中成功與失敗似乎不是太重要,對景堯來說如何在各類資源稀缺的狀態下奮力一搏,讓自己的興趣得以發揮到極致變成最大目標。
而在法國的賽事當中,他觀察到,對國外選手來說衝浪是真正的職業,無論是訓練或是賽事前各類準備,導入科學訓練已習以為常,不太像臺灣選手在多數訓練時仍然仰賴自己對自己程度進步上的感受,團隊作戰的狀態讓他大開眼界。
(范景堯代表臺灣出賽 2017 ISA 國際衝浪大賽 / ISA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