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大運閉幕了,許多台灣的運動員在自己的家鄉證明了自己,得到了掌聲和關注,但......之後呢?筆者長期觀察棒球基層生態,就以棒球項目來探討這個議題,這次的中華棒球隊帶著國人最高的期待在預賽輸給了韓國和法國,隨之而來的是謾罵和檢討的聲浪,當然體恤球員辛苦的聲音也不在少數,態度、細節、教練……等等因素都成了大家攻擊的論點和武器。過去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中華隊輸給中國後,國內檢討改進的聲浪就沒有斷過,但到了今天,我們的棒球變強了嗎?運動環境改善了嗎?各國的棒球運動在這些年間都有所進步,就以最近的中國來講,除了政府開始推廣,人口更是他們的優勢,再加上訓練,把我們拋在後面只是遲早的事。而我們台灣棒球可以從哪裡努力呢?姑且不論職棒以及棒球協會等問題,單純以運動員養成的過程來作探討,我們一直以來都把聚光燈放在打到職業或者在各運動項目奪牌的選手,而當我們真的要發展運動,重要的是成功選手的獎勵,還是這些正在訓練選手的照顧呢?如果你的小孩告訴你他想打球,你會怎麼跟他說?
台灣的運動員被傳統價值觀霸凌著
身邊許多過去打球的選手,由於人生有十幾年都只有接觸棒球,以至於當他被淘汰,只能做些重勞力薪資低的工作,也常常被認為”頭腦簡單,四肢發達”而被瞧不起;相較其他國家呢?日本棒球員相當受到企業重用,不只是他們在球場上的態度,還有他們從來沒有被認為要為了打球放棄學業;美國運動員從高中開始就有學業成績要求,許多成功人士甚至總統都曾經是運動員。回到剛剛的問題,如果你身在台灣,你會讓你的小孩打球嗎?在日本呢?在美國呢?所以問題出在哪裡,是天生的遺傳基因嗎?你們一定聽過林書豪,哈佛大學經濟系進入NBA,看起來不是基因。如果不是基因,會造成目前體育環境困頓以及運動員的價值低落,筆者認為最關鍵的正是文化,講得簡單點就是對運動的觀念,運動對我們來說就是讓世界看到我們的工具,過去三級棒球大大小小的冠軍讓國人對於棒球有很大的期待,而這些短期的成績造成目前運動界菁英教育的制度,對於不是這些運動員的人來說,這是最快達到好成績的方法,但對於運動員來說,這也是剝奪他身體均衡發展、破壞他對於體育的熱愛最快的方法,甚至讓他沒有辦法更多元的學習,人生的前半段只能在球場。而訓練的效果也真的體現在成績上,我們三級棒球在國際揚名,但當這些選手成為大學生,沒有教練的強力約束,他們的自主性還在嗎?各位從國小被逼著讀書讀到高中,到了大學你還會如此勤奮嗎?
對於培育球員
然而,就想成為職業選手的小朋友來說,如果不使用現行的菁英教育,我們真的能培養出好的選手嗎?是的,我們分成兩個方面來說,從小專項菁英教育,對於小朋友的身體發展絕對是不利的,在學齡階段,小朋友應該多接觸不同類型的運動,增加其協調性、身體控制能力以及全身的肌肉發展,太早固定單一的運動模式,除了限制了身體的發展,也很可能造就受傷的風險;再以小朋友的心理層面來說,現行的菁英教育,讓許多小朋友到了國中已經對棒球沒有熱情,多半為了成績而打球而不是為了棒球而打球,想想看當你為了成績而讀書而不是為了知識而讀書,這麼有壓力的事,還渴望這些小朋友在花額外自己的時間訓練嗎?然而成功的運動員,最重要的正是自己的自主性,就以上文提到的兩個棒球強國:美國、日本,每天在球隊的練習時間都不長,都是以社團進行,這也說明了他們如何保持熱情,以至於更多的自主練習。
文武真的很難雙全嗎?
另一方面,對於學業來說,在台灣你只要選擇運動似乎就宣告你放棄了學業,也因此許多家長強力反對自己有資質的小孩踏入球場,然而,事實是如此嗎?以現在許多對於大腦功能的研究,運動他已經不只是減少我們生病的風險,有運動的小朋友的大腦發展更是勝過一般的小朋友,甚至針對小朋友的挫折忍受、領導能力、焦慮地減輕、自信的建立……都有很棒的效果,這也難怪在其他國家許多運動員都能將學業並重,甚至成為我們眼中的高材生,然而在台灣的運動員被大家矮化,也一直告訴他們在課業不用努力,他們明明擁有很棒的大腦和能力,卻不斷被埋沒,而當他們沒有舞台可以運動,也沒有人會照顧他們。
顯然台灣對於運動的操作,和許多體育、經濟強國背道而馳,運動並不單單是讓其他國家看到我們的工具,更是發展優秀人才的訓練方式,如果我們希望讓國內的運動環境繼續發展,有所突破,也許我們該考慮開始治本,落實體育班的社團化,不只是保障奪牌、簽約的運動員,更保障這些訓練當中的運動員,這樣才是真正推廣運動,增加運動人口,也才能讓台灣體育更加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