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站在網子另一端對角場區準備發球的對手,每一位球員無不聚精會神來面對可能是超過時速一百三十英哩甚至更快的來球,下面這段影片是瑞士球王費德勒採取的方式,面對來自對手高速的發球,他彎腰、挺身、墊一小步、移位,接著短拉拍 (swing / take back),推擋來球,最後短收拍 (follow throught),一氣呵成,即使是反拍,也採取類似的方式回擊對手強勁的發球。
那一隻腳先落地?
那段小小的墊步過程,我的教練也常常提醒我要確實執行,為接下來的接球動作做準備與開展,至於起跳時機與雙腳落地後的精細思考,三位西班牙的教練在2014年對這一小段動作,做了一些研究,藉由運用每秒兩百五十幅畫面的高速攝影機,發現兩隻腳落地的時間差有助於提升回發球的質量。
實驗的受測對象是由兩位男子選手與三位女子選手所組成,平均年齡為15.6歲、都已有5.6年的網球訓練經驗,每位球員每周的順練時數介於12到15小時之間。每一位球員都會擔任發球與接球的角色,當發球的時候,只能選擇強力平擊的球路朝接球方的空檔發球,接球員回擊時必須朝角落的角錐位置回擊,依據回球的精準度給予零到四分的分數,每位球員紀錄十三次的成績。整體下來,男子選手的平均發球時速是162,女子則是每小時133公里。
透過紀錄一小步雙腳跳起的時機、身體滯空時間、落地時間與型態、反應時間與回球精準度的數據,最終提出一個很實用的觀點,也就是落地的時候,雙腳的時間差探討,換句話說,那一隻腳應該要先落地?
右手持拍者,面對發球方朝自己右邊發過來的強勁平擊第一發球,左腳先落地會是比較有優勢的策略,不難想像左腳先落地之後對於身體向右移動的驅動力是比較強的,也因此得以較快的速度去回擊朝向右邊而來的發球,但是,這還要取決於接球方啟動接球動作的時間點、預判來球方向的能力以及身體滯空時對雙腳控制協調度等等。
無論實驗如何做,數據的分析如何精細,最終這篇期刊提出的觀點無非就是強調雙腳配合預判來球的重要性,在對面強勁發球的時候,那十幾毫秒的剎那間,很可能就是決定勝負的因素了。
Reference:
1. David Sanz (RFET, Spain) & Jose Navia (Pontificia University of Salamanca, Spain), Adaptive and reactive skills involved in the return of serve in tennis, ITF Coaching and Sport Science Review 2014; 64 (22): 6-8
2. Youtube channel HUGE TENNI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j22-IhdQSA, including the cover figure, accessed on Sept 19th 217.
佳偉
以前有部棒球漫畫,集結了各個運動領域的好手來打棒球!
其中,原本是網球選手的人,被拿來短打,理由是:
『在網球場上,常面對時速將近200公里的發球,都能接得到,棒球投手球速最快也才160』
Spencer Dai
真是有趣的漫畫題材,敏捷的眼力也的確是優秀網球選手的必備條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