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能夠解決第一個問題,但是第二個問題仍存在:GmSc也可以靠濫投來灌水,甚至比EFF還水。投進一顆兩分加1.7分,投丟只扣0.7分,所以要投丟2.43顆才會抵掉投進一顆兩分的分數,換算下來兩分命中率只要有.291,兩分投越多,GmSc就越高。而三分更是誇張,一顆三分2.7要投丟3.86顆才會被抵銷,換算三分命中率只要超過.206就能不斷累積GmSc!
所以相較EFF,雖然其他傳統數據方面的衡量或許比較有參考價值,但對於同樣是累積數據來說,在得分方面的缺失卻更嚴重,公式背後其實代表GmSc更看重得分的產出。所以更別說要用GmSc來衡量球員的”效率”了,因為這”效率”居然可以靠濫投來灌水,超水der。
此外,GmSc與EFF一樣只適合應用在單場比賽,但礙於有一系列的權數,在計算上不如EFF方便,因此反而比EFF更少被採用。
三、命中率指標
接下來我們來認識進階的命中率指標。由於兩分和三分的價值不同,單純以FG%來衡量球員的投籃效率似乎有失公允。此外,有少部分的球員打法非常前衛,導致罰球變成他重要的得分手段之一,那有沒有進階數據能連同罰球命中率一起考量呢?所以在這裡,很榮幸為各位介紹:eFG%與TS%!
eFG%(effective Field Goal percentage,有效命中率)
eFG%的概念很簡單,因為一顆三分球能比一顆兩分球多得1.5倍的分數,所以將FG%中三分命中數乘上1.5,也就是提高1.5倍的權重。
這個數據有個很直白的應用,將eFG%乘以出手數再乘2(eFG% × FGA × 2 = 得分),就是球員藉由投籃出手的得分,因為一次命中就等於得兩分,而命中三分的那部分,在eFG%裡已經先乘好1.5了。
缺失:
基本上eFG%沒什麼太大的缺點,能夠忠實呈現球員"投籃"的價值。硬要說的話,有部分球員很少投籃,FG多半來自補籃或灌籃(對DAJ我就是在說你),依靠投籃出手為主的球員即使eFG%已經考量三分的加乘,可能還是難以望其項背。所以eFG%對於"投籃"比較有參考價值,較少投籃的球員就比較沒那麼適合了。
TS%(True Shooting percentage,真實命中率)
TS%比eFG%多考慮了罰球,用來衡量球員每次進攻機會能夠得到多少分。因為有些進攻機會,本來能夠以投籃出手,但因為被犯規而變成罰球出手(不論兩次或三次),但這仍然是一次進攻機會,在eFG%裡卻未計入。真實命中率就是希望能考慮到所有的進攻機會,所以比eFG%多考量到罰球的部分,使命中率看起來更"真實"。我們可以從eFG%的公式推導出它與TS%的差異:
上一段有提到,eFG% × FGA × 2 = 得分,所以 。拿這個公式與TS%相比,其實TS%只差在分母多了罰球出手,而乘數是2倍的0.44。這個2×0.44是根據以往球季的歷史紀錄,去計算所有的罰球出手數中,有多少比例是從被犯規而失去的進攻機會而來,目的是要把失去的投籃出手(進攻機會)補回來。去計算歷史紀錄後發現,每個球季大約有88%罰球出手數來自被犯規失去的進攻機會。一次被犯規的進攻機會創造兩次罰球出手,所以88%的罰球出手要除以2,乘數是0.44。
如果你覺得難以理解,這裡我舉個實際應用的例子(已經明白的請直接跳過)。
例如一個球員今天共10次罰球,根據歷史資料顯示,這10次罰球出手其中包含約4.4次被犯規而失去的進攻機會,所以該球員該場獲得的進攻機會共是4.4加上投籃出手數。
所以整個分母就代表進攻機會的意思,TS%把投籃出手加上被犯規導致的罰球出手(失去的進攻機會),就是所有的進攻機會(其實不完全正確,在缺失的部分會提到)。每次機會若把握住,以得兩分為基準(罰球要兩罰全進),所以乘以2。若投進三分,或者獲得三罰且全進,得分會比較多,所以TS%就會比較高。而若兩罰中一,TS%就會比兩罰全進還低。
ericyang
Dangal大寫得詳盡易懂, 等待後續
Dangal冠
謝謝,這正是我所希望的。我會繼續努力的
bluewalker
http://www.tcsports.com.cn/l..
被對岸整碗端走囉。:(
vantora
Good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