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張尤金專欄】「對木棒來說,Mariano Rivera永遠比蛀蟲還危險!」—棒球史上最難打的球路解密

「對木棒來說,Mariano Rivera永遠比任何蛀蟲都還要危險。」棒球場上很難有所謂的「完美」,即便是打擊率3成,但每10個打數還是會有7次出局。但在許多專家心目中,史上最強救援王Rivera的卡特球就是最接近完美的球路。什麼是Rivera卡特球打斷球棒的秘密?

作者:張尤金

一貫三

Luis Gonzalez:斷棒也是可以打安打的^_^

張尤金

哈哈😄真的~

Marco Wu

2001年的最後一根斷棒就很令人心碎💔啊

JohnnyHsu

以前玩2K的時候,用MO超簡單的。

無論電動還是現實比賽裡,拿卡特出來準沒錯。

張尤金

電玩實戰心得完全驗證!

fb - 火球

王建民的伸卡球也是一樣

棒球場上很難有所謂的「完美」,即便是打擊率3成,但每10個打數還是會有7次出局。「完美」經常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但包括Yahoo! Sports棒球作家Jeff Passan在內,在許多專家與球迷的心目中,Mariano Rivera的卡特球(cutter)就是大聯盟史上最接近完美的球路;專家在分析最難打的球路時,「MO神卡特」總是榜上有名。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請繼續往下閱讀

也許你會想到Nolan Ryan的速球、Sandy Koufax的曲球、Steve Carlton的滑球、Pedro Martinez的變速球、Roger Clemen的快速指叉球,但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像Rivera這樣,生涯面對超過5,000名打者、投了超過20,000顆卡特球,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一球又一球。前雙城強打一壘手Justin Morneau就說:

「他投卡特球的比率比Tim Wakefield投蝴蝶球的比率還高,光是用想的就覺得很瘋狂,因為一個投手竟然只靠單一一種球路就主宰大聯盟,而且可以成功得這麼長久。」

「最瘋狂的是,你明明知道球棒會被打斷,但每次上場後的情況卻總是遠遠超過你的預料。」

「這是大聯盟最難打的球路之一,會讓你感到無比挫折。每次當你上場打擊時總是不想揮棒,但結果卻還是斷棒收場,而你只能搖搖頭、回到休息區,然後暗地告訴自己,這傢伙總有一天會入選名人堂。」

Rivera則是將他的卡特球歸功於上帝:

「這種狀況確實不多見,打者明明知道來球就是卡特球,卻始終打不好,感謝上帝對我的恩賜。」

說到斷棒,Jeff Passan曾經這麼形容Rivera的卡特球。Passan形容Rivera的卡特球總是在投出後的第55英尺,向左打者的握棒處急遽轉了一個髮夾彎,再有攻擊慾望的打者最終也只能以斷棒收場。他的結論是:對木棒來說,這位洋基終結者永遠比任何蛀蟲都還要危險(笑)

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這正是Rivera卡特球打斷球棒的關鍵所在,如下面影片所示:

 

Rivera卡特球出手後的彈道乍看之下與四縫線速球並沒有差異,但球在進入本壘板前會以銳利的角度向左打者內側轉彎,而且這種橫向位移的幅度還能隨他握球時手指施力的程度而有所差異。左打者出棒後,才會發現來球的進壘點與棒頭有一段距離而且更靠近身體,當球打在木棒較細的棒頸、甚至握把處,球棒應聲而斷的機率就很大了。

請繼續往下閱讀

網友或許會問,卡特球會向左打者內角跑,那右打者呢?

Rivera生涯中後期增加了往右打者內角轉彎的二縫線速球,能產生類似的效果,只是在投球比率上遠低於卡特球就是了。

 

另一個有關Rivera打斷球棒的問題是:他在職業生涯打斷過多少球棒?

目前並沒有官方的正式紀錄,但2001年ESPN專家Buster Olney曾經統計過,Rivera當年度出賽71場、面對打者310人次,總共打斷44支球棒。他用這個樣本數概估,2013年球季結束退休的Rivera,終其大聯盟生涯(含季後賽)應該打斷約800支球棒!

難怪雙城送給Rivera的退休禮物,就是一支由斷棒做成的搖搖椅:

至於什麼才是Rivera生涯打斷球棒的最經典打席?1999年世界大賽第4戰,Rivera對勇士打者Ryan Klesko單一打席總共打斷3根球棒,最後讓Klesko打成二壘上方飛球出局。影片如下:

雖說棒球比賽中打者一定要對自己充滿自信,不論過去一段期間、甚至前一晚再怎麼打不好、再怎麼低潮,當天每個打席都要充滿自信,重新出發,但這種自信遇到Rivera恐怕就瓦解了一大半。效力過魔鬼魚、光芒、紅襪、道奇的外野手Carl Crawford,生涯有11個球季和Rivera同在美聯東區,這種類似「投降輸一半」的作法,充分反映出Rivera有多絕殺:

「我不會帶自己平常打得很順的球棒上去面對他,因為被打斷的機率太高了。所以我通常會挑一支又舊又便宜、打斷也沒關係的球棒,上場後試著讓這個打席愈短愈好。」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