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亞冠賽結束,臺灣隊以兩敗收場,檢討的聲音各式各樣,其中洪一中總教練提到中職的打者揮棒太長,日本打者因為揮棒短所以能跟較進來,這點剛好和筆者的研究有些相關,在此嘗試以科學化的方式剖析此一問題。
首先,打到投手投出的棒球這件事,是所有運動中最困難的項目之一。
一顆150公里的球,從出手到本壘板的時間只有0.44秒,這中間打者要做的事情包括
1. 投手出手前,設定球種
2. 出手到0.1秒,確認投手投出的球種跟設定的是否相同,修正,揮棒啟動
3. 0.225秒,揮棒要加速或煞車的最後決定時間點;若要出手,選擇揮擊軌跡
4. 0.350秒,揮棒軌跡往高或低移動1/3顆球的微調,因為揮棒動作已完成75%,不可能調整更多
5. 0.44秒,擊球
從這5步驟來看,1跟2是最重要的,只要球種設定對了,後面大致就是順的。反之,1跟2錯了,後面只能求不被三振。那麼怎麼增加設定球種正確的機率呢?
情蒐與經驗
講到情蒐大家腦中很自然浮出熱區九宮格,或二十五宮格,伴隨著每一格的機率。但是,給球迷看的統計跟給球員看的情蒐是有很大差別的。以九宮格來說好了,如果要為打者做所有球數狀況下投手的九宮格投球熱區,那總共會有3x4=12張圖要記,記得住嗎? 我承認我記不起來,筆者參與過的情蒐也不是那樣的...
情蒐報告往往會是簡化的趨勢,在季賽中可信度較高。到國際賽時狀況又不太相同,如果打教參考報告,臨場觀察出什麼很明顯的投捕特性,能在幾個打席中應用,或是投手脾氣比較硬,一定要照自己季賽時習慣投,那報告會很有用;但是各國會帶到國際賽的投捕配球都很靈活,最佳的捕手配球很難預測,也讓對手的情蒐報告效用降低。大聯盟就有許多投手,打者在季後賽時會改變策略的先例。
另一種情蒐,是影像情蒐。有機會問任何棒壘選手,所有選手要情蒐"資料"都要看影像,這本來就是一個視覺佔很大部份的運動。影像情蒐看什麼呢?除了看各球種怎麼跑之外,還有一項很重要的,今年MLB世界大賽佔了關鍵因素的,pitch tipping -投球小動作。只要能從小動作抓到球種是快的或慢的,一個微小的線索,那價值就勝過任何文字情蒐報告。而這個也是日本人最厲害的地方-抓投球小動作。
話說回來,這小動作不一定是手套動了一幾下那種小動作,每個選手看的方式不同。
有的選手能分辨一些投手要投什麼球,但如果你問他們怎麼知道的,常常他們自己也說不清楚。因為那是一個綜合的評估,包括準備動作、擺臂、出手角度、球看起來的樣子,例如打者A看了投手B半年之後慢慢知道了,有六成的機會猜對投手B所有這些動作加起來就是要投變速球,那就比較不會被騙,也能掌握偏高的肉包球。但這些東西,選手在國際賽不會有足夠的時間學習,打擊分解的步驟1、2-加起來其實就是選球,我們在國際賽看起來是有進步空間的。抓投手的小動作這件事,我們在第三部曲再深入研究。
先回到選球這件事。選球,是打擊中最難訓練的一塊,因為打擊訓練時很少能不斷面對極佳的各種球種做選球訓練。因應這個難處,不少外國公司都開發了程式來做選球訓練。其中包括了
1. 日本的 NTT Data 與樂天金鶯隊合作的VR系統
2. 日本的AOI Pro, 大谷翔平打自己投的球就是這個系統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70102/1026063/
3. 美國的 Diamond FX VR,在去年的冬季會議讓田中將大在虛擬世界連投了三天
4. The Cubs Way 中提到的選球反應時間訓練系統
筆者動畫學理還可以,所以從 Pitch F/X 時期就開始思考把投球事件透過3D重現這件事,也請職業選手試用過較簡單的VR選球系統,但要做到能給職業層級訓練用,技術、時間成本都高,終究沒有執行。
在發現有勇者丟資金下去做出來時,當然是立馬聯絡,花了很多力氣,跟這些神祕的公司搭上線,約好了時間,我們的教練在日本測試後的短評如下:
系統1的投手是真實的,但是球沒有縫線,純粹是選球訓練,沒有球棒。2有球棒,但球棒太短太輕,投手是合成的,整體畫面很流暢,但只建了一個投手在系統內。3可以用自己球棒後端裝個感測器做打擊練習,打到球時會震動,但是看起來找到大聯盟球隊金主了,對我們這個小市場沒什麼興趣。
Annoying Dog
台灣真的需要多一點像內文提及的科學化訓練技術,不要在有什麼多跑步、越投越殆盡之類的迷思了,祝福作者事業投資順利,替台灣棒球帶來進步。
臺體阿豪師
謝謝您,筆者比較幸運是在學術單位,所以責任是試了先進設備之後分享給大家知道,希望能一起進步。
民營的科學化訓練機構有台中的健身工場,及專業運動知識分享的這個網站運動視界,我也非常希望他們能成功,才能帶動更多人進來這個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