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Young提出兩種訓練方式,或許可以「真正地」增加敏捷能力:
1. 一對一對抗練習。
就像是前面提過的,比賽中出現最能展現敏捷能力的場合,是在1 on 1的時候。讓運動員彼此對抗,從不同的起始位置、速度、角度開始,同時也要讓運動員攻守互換,讓他學習擔任進攻方時,創造空間產生得分機會的能力,甚至是「假動作」的技巧;擔任防守方時,則可以去學習觀察對手的行為模式,練習預判能力,去阻礙對手創造機會。
此外,研究也證實,內在的動作學習能力是能夠被遷移到運動表現上的,所以這時候教練不用下cue去規範運動員,讓他在壓力下自由發揮即可!
2. 小組比賽練習 (Small-Side Games, SSGs)。
另外一種方式,是採用小組練習方式。這是利用比正式比賽場地更小,人較少 (2 on 2, 3 on 3),卻能讓每個運動員實際接觸的機會增加。與真實比賽相比,SSGs提供更多機會讓運動員展示真實的敏捷技巧,並學習之;相較於一對一模式,SSGs更為複雜,運動員會接觸到許多對手,可以去學習如何辨認場上對手的位置與許多不同的行為模式。
目前研究指出,SSGs是最能夠讓運動員將敏捷訓練效益遷移到實際比賽中的訓練方式,像是菁英青少年足球員跟AFL球員都能夠藉由SSGs提升他們的專項敏捷能力。
最後,如何鑑定運動員的敏捷能力呢?
以我過去碩士班的臺北市立大學運動能力分析實驗室中,我們很常利用T-Agility test來測驗運動員的敏捷能力,看他在狹小空間裡如何做出向前衝刺、左右橫移、倒退跑,並盡自己最快速度完成。
這些過去大家偶熟能詳的「敏捷測驗」,在近年來一一被研究推翻掉了。就像是前面提到的,這種測驗方式充其量只能說是CODS測驗,因為沒有決策因素在其中,在「Advanced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一書中,Dr. Nimphius整理了目前常見的CODS和敏捷能力測驗的方式:

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在 perceptual-cognitive 那一欄,只有Y-agility Test能夠展現面對刺激做出反應的能力,其他像是著名的Illinois Agility Test和我熟習的T-test,都沒有辦法在測驗中辨認出運動員的反應能力。
不幸的是,目前並沒有一套測驗方式可以去鑑別所有運動員的敏捷能力。依據前面Dr. Young的觀點,敏捷能力的其中一點是他要能夠觀察對手行為模式並做出反應,這個概念是存有專項性差異的:籃球員跟跆拳道選手的行為模式想必是不同的 (規則、場地並不相同)。
沒有辦法鑑別出運動員的敏捷能力? 那我要怎麼分辨選手的優劣?
雖然目前沒有一套可以完整鑑別運動員敏捷能力的測驗模組,不過我們仍舊有一些方向可以參考,就像是前面Dr. Nimphius整理的圖表,Common Y-agility test的測驗程序中,就有包含了以下要素:
- 決策時間
- 反應時間

簡單說明一下這個測驗模式,首先我們看到運動員他面對一個大螢幕 (距離11.8m),當運動員出發時,螢幕會亮起並出現一位防守者 (或是進攻者,以橄欖球或美式足球為例) 做出試圖阻饒你的動作 (左或右),此時運動員應當要往反方向離去。在這個測驗中,會出現三種時間點:
- 決策時間:影像人物踏出他的方向腳至受測者踩出方向腳的時間
- 刺激時間:影像開始播放到受測者踩出方向腳的時間
- 反應時間:總測驗時間 - (決策時間+刺激時間)
就像是紅字部分,決策時間跟反應時間是本測驗最重要的數據,「或許」可以來辨別運動員的敏捷能力。不過,這測驗方式還是有缺點存在,因此,仍建議各專項教練與體能訓練師,應該要去思考和設計符合專項運動的敏捷測驗方式,幫助鑑別運動員水準,同時也可以將測驗與數據和運動科學家做信效度驗證。而我們也會持續關注最新發布的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