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我一直覺得印度人或許會很喜歡棒球。
嗯,為什麼提到印度人呢,因為有都市傳說指出,印度片之所以沒事就愛唱歌跳舞轉圈圈來個四小時影長,是因為印度人覺得都花錢到電影院了,片長越長就越有賺到的感覺。因此代理到臺灣來的印度電影多半都會剪一些,帝國戰神巴霍巴利從159分鐘剪到138分鐘據說就是剪了一些歌舞片段。
也許你想問,這跟棒球有啥關係?
算是有,不知道為什麼全世界的職棒都有個趨勢:看棒球的人越來越少,越來越老。經過一番研究之後發現原來是棒球打的時間太長了,所以棒球運動目前正努力朝向縮短比賽時間來前進。
嗯,中華職棒當然也有發現一樣的問題,所以一直致力於縮短比賽時間,在提出大量的規定之後,三年下來的比賽時間長度有著非常……不明顯的改變,而且還得說「幸好是不明顯的改變」,從2015年開始比賽平均時間分別是:3小時25分、3小時27分、3小時28分。
規定越來越多,比賽時間卻越拉越長,到底為什麼?
從2015年開始中華職棒一直想縮短比賽時間,對於換場時間嚴格控制,大螢幕上出現倒數計時,時間到投手就得開始準備投球等等,2017年3月13日總教練會議提出10大項規定,詳情可以參照連結,說來說去就是打者投手不許摸來摸去,總教練也不能摸來摸去,大家手腳俐落一點就可以早點打完收工。
問題來了,有沒有成效?
說真的,有--如果是指三月份的話。三月份的七場比賽平均起來只打了3小時,可說新規定真有成效,雖然偶爾還是會看到總教練在未達三出局的挑戰時跑進場內,我想在去年三月看比賽的人對比賽時間的縮短很有感:六點半開打九點半結束跟接近十點結束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
對,然後呢?
然後……四月份就整個爆炸,44場比賽平均打三小時半,真可謂故態復萌。
如果要問我「到底怎麼了」,那我的說法就是:你覺得波西條款怎麼了,那那些縮短時間的規定就怎麼了。

CPBLTV截圖
在度過充滿爭議的整年之後,2017年的中華職棒幾乎已經看不到因為波西條款引起的爭議,理由不是裁判群終於擬好一致的判決標準,而是大家像都說好一樣的忘記有這回事,以至於如果兩年來有認真看球的球迷多少都會對於今年「捕手未持球仍然卡在跑者跑壘路線上還沒事」這點感覺到有點頭上長線,好像2016年為了防衝撞而產生的爭議都是假的一樣。
這種「訂定規則以後又忘記」的故事其實也不是第一次,反正在中華職棒退休背號都可以忘記了,而且是球隊還沒換老闆就忘記,那麼一個月以後就忘記季初做好的決定也不是這麼奇怪的事情。
我想有些人應該會很想問,打球就打球,幹嘛打個幾球退出打擊區重來,還不是往後退出以後站進來,而是繞過本壘區一圈再回到原位?那投手丟球就丟球,幹嘛沒事要摸摸鼻子吃吃滑石粉往一壘牽制一下?
主要的原因是:棒球是抓一個「時機」的運動。
想一下,球棒最長42吋,危險區域只有短短八吋,揮棒時機只要早或晚一點就會打偏,雙方爭奪的就是時機,打者需要保持自己的節奏,投手則想破壞這個節奏。當打者發現被投手帶著跑的時候就會想重整旗鼓,投手發現打者越來越跟得上投球的時候就會想換個節奏再來。
因此,場上的摸來摸去好像就成了個必然,最後大家都很有默契的忘記這些規定想想也是摸基隆的事情。

CPBLTV截圖
所以,棒球就非得打上三、四個小時不可嗎?
你要問我,我會說……也不見得,只要好球帶稍微放寬一點比賽節奏就會突然變很快了。這兩年好球帶的大小感人至深,讓一些靈巧型投手完全沒有生存空間,比如說林英傑、許銘傑之類的老投手也就因此提早離開職棒,不然他們應該都還有幾年的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