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ESPN)
甫於週日結束的2018年平昌冬奧中,挪威無疑是最大的贏家,儘管他們派出的代表團只有109人,卻和德國共同摘下了最多的14面金牌,而總共獲得39面獎牌,更是打破了美國在2010年溫哥華奧運所締造的紀錄,從1924年首次舉辦冬奧以來,挪威總共已經拿下329面獎牌,居全球之冠。究竟這個只有523萬人口的北歐小國是如何創下如此佳績,又能為遠在台灣的我們帶來什麼啟示?
運動是一種文化
(Source: UWC Red Cross Nordic)
位於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挪威,有著良好的天然條件,山脈縱貫全國,高原、山地和冰川佔全境的三分之二以上,為挪威人創造了適合運動的先天環境,而他們也與自然環境緊密聯繫,挪威人的姓氏有很高比例與自然景觀相關,週一上班時分享自己在週末去哪滑雪或健行是稀鬆平常的事,甚至許多人稱挪威人是「穿著滑雪板出生的」。
在挪威文裡甚至有個專門的單字「friluftsliv」,直譯就是「如自由空氣般的生活」,這個字最早是由著名的挪威詩人易卜生(Henrik Ibsen)所提出,他用這個字來描述投入野外,追求精神和身體健康的態度。在挪威,天氣越寒冷越要到戶外,相比之下,瑞典人在天氣寒冷時則多半選擇網球或冰球等室內運動。
對挪威人來說,他們想要成為運動健將,或許更勝於成為電影明星,運動對他們來說,不是帶來財富或名氣的工具,也不是逃避困難的出處,運動對挪威人來說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在2017年發布的統計,挪威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73,615美元,在全世界中僅次於盧森堡、瑞士和澳門(台灣則是24,226美元,排名第34),這樣的富足讓挪威人有餘裕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結果他們並不鋪張,依然維持節約、認真的價值觀,並且甘於勞動身體帶來的滿足。
「我們絕大部分的人有很好的生活品質,這讓他們處於一個很好的位置,可以把運動當作自我實現和發展的領域。」挪威隊主席Tore Øvrebø說:「他們並不需要為生活而努力打拼,所以他們還無拘無束、受過良好教育,而且健康。這代表很多年輕人可以選擇從事什麼運動。」
讓孩子自由地運動是一種權利
(Source: Skisafari.com)
主管挪威奧委會、上萬個地方運動俱樂部和各項運動協會,全國四成人口是其會員的挪威奧林匹克暨殘障奧林匹克委員和體育同盟(Norwegian Olympic and Paralympic Committee and Confederation of Sports)網站上,特別有一篇文章解釋「孩子在運動時的權利」,裡面清楚載明:
「孩子有權利在安全無慮的環境下運動,不受到不適當的壓力或剝削」
「孩子有權利參加用來幫助發展友誼和團結的訓練和競爭活動」
「孩子有權利體驗到足以勝任的感受,並且學到各種技能」
「孩子有權利發表自己的意見,而且他們的意見必須被考量」
「孩子有權利選擇從事什麼運動,或者從事多少種運動」
「孩子有權利是否想要參加比賽,而且應該受到平等對待」
「孩子有權利參加適合他們年齡、體能發展和成熟度的訓練和競賽活動」
在挪威,孩子在6歲之前只能夠參加運動訓練、但不能參加比賽,6歲起可以參加當地的運動競賽,9歲起可以參加區域性的運動競賽,11歲起才可以參加全國性的運動競賽,而且比賽才可以排名次,12歲起才可以參加挪威、歐洲或世界級的運動競賽。這樣細膩的規定是為了讓孩子在運動中找到快樂和更多事情,比如說和同伴一起長大。
「我們想要讓孩子自由發展。我們想要他們去玩,我們想要他們茁壯,而且專注在社交技巧上。他們可以從運動中學到很多。他們可以從玩樂中學到很多。因為不用擔心,所以他們可以學到很多,因為不需計分,所以他們可以學到很多。因為不用被評判,所以他們可以學到很多。然後他們會感覺良好,於是就會持續地更久。」Øvrebø說。
在挪威有超過11,000個地方運動俱樂部,所以在孩童階段,他們的目標就是讓孩子參加這些俱樂部,結果有93%的孩子在這裡運動,但這樣也有多重效果,因為有更多熱愛運動的孩子,挪威的運動人才庫就更充沛,他們全部的運動員都來自當地的運動俱樂部,如果表現優異,才被選拔到奧運選手訓練中心(Olympiatoppen)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