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當講到"吳昇桓"這個名字時,想必會讓台灣球迷感到不太好受。去年吳昇桓在經典賽對上台灣隊的比賽時於九下登板救火,兩個半局送出3K,化解無人出局二壘有人的危機。看著台灣打者只能把球頻頻碰出界外甚至揮空,「無生還」的威力至今仍讓人感到心有餘悸。
然而,經典賽結束回到大聯盟後,吳昇桓在該季(2017年球季)的成績大幅衰退,與他在2016年初來乍到MLB時的精采表現有大幅落差。2016年他在79.2局裡就投出了103次三振,K/9值高達11.64,自責分率與FIP分別僅僅1.92與2.13。該季他的fWAR為2.6排行全MLB牛棚第五,在他前面的四位名字分別叫做Kenley Jansen、Andrew Miller、Dellin Betances以及Aroldis Chapman。但到了2017年,他的自責分率暴漲到4.10,K/9值掉到剩8.19,fWAR僅0.1,表現不佳導致他的終結者位置被紅雀隊拔掉。
有傳言指出,因為吳昇桓在休賽季時參加經典賽,未充分休息導致疲勞使成績下滑。而在去年季末結束後更傳出遊騎兵隊與吳昇桓達成協議:一筆一年275萬美元附帶第二年450萬球團選擇權的1+1合約 。然而沒多久後卻傳出吳昇桓的體檢發現右手肘發炎,體檢沒過導致最終未與遊騎兵簽約。過一段時間後吳昇桓才與藍鳥隊達成一筆一年200萬美元附帶第二年條件選擇權的合約,留在大聯盟繼續打拼。究竟這位大魔神在2017年遇上了什麼問題呢?為什麼表現會突然大走鐘?他的表現真的受到疲勞和手傷影響嗎?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我們要知道哪裡出了問題(得了什麼病),然後找出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這樣的問題(病因在哪),最後才能徹底了解情況(開立診斷書)。
內容有很多數據和圖表,如果你覺得分析太長,你可以直接跳到每個段落的最後,直接看紅色粗體字的部分,我會把該段重點整理起來,並且在本文最末段也有整篇文章的總結。
得了什麼病?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整體表現:

Swing%是揮棒率、Contact%是擊中率(反過來說,1-Contact%就是揮棒後的揮空率),前面的O跟Z分別代表壞球跟好球。我們可以看到不論好壞球,揮棒率都沒有太大的變化,事實上,他的壞球揮棒率O-Swing%一直都高於聯盟平均(30.5%),處在大聯盟牛棚前段班,顯示他的引誘球還是蠻有引誘力。問題是,引誘到打者出棒被打中還是沒有用啊!資料顯示好壞球的擊中率都上升了,換句話說,揮空率下降了!尤其是壞球的揮空率從46%下降到34%左右,所以他去年的揮空三振率SwStr%也下降了。
從整體的數據我們掌握到了幾個訊息:
- 三振能力下降,主要來自於揮空率的下降。
- 被打擊率上升,不過被擊球強度看似並未大幅衰退。
- 飛球比例變高,挨轟率變高,滾飛比下降。這部分可能有受到聯盟環境改變的影響,但前面揮空率下降的問題是主因。
若我們再深入觀察,我們還可以發現一個跡象:吳昇桓對左打的壓制力下降。先來看看數據怎麼說?
ss5656
thanks for giving us this high quality analysis
Dangal冠
It’s my pleasure
sky
主要真的是滑球變弱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