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9/05/15

戴維斯,我最愛的台灣球員,沒有之一

「Q真的是一個很特別的人,他的內在比籃球更精彩,我希望大家多了解他,而不是只知道他是一名籃球員。」 這是與戴維斯合作協助偏鄉小孩的合夥人周敏華的一段話。 跟台灣大多數看籃球的人不同,我看球...

作者:阿准

fb - Jay Lian

內文有2個錯誤喔
1.當年4:0橫掃對手的是達欣
2.今年例行賽戰績排名是第二

阿准

感謝您~已訂正囉~謝謝提醒~~~

adamwang

激勵人心的文章!

接受球隊的安排,戴維斯穿起西裝,坐在場邊與洋將Siler溝通,這段時間,為了能讓傷勢好的更快並且保持備戰的體態,戴維斯戒掉肉食。

「西裝 Quincy Davis」的圖片搜尋結果

「養傷期間,我開始吃素,我認為這能幫助我的傷勢更快復原,並且給我在場上拼戰所需的能量。」
「成長的過程中,我總是不斷喝牛奶,但這卻讓我病懨懨的,而開始吃素後,我覺得自己整個人都比以前更有精神。」

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說的雲淡風輕,但吃素的改變並非一時半刻可以做到的,需要很大的決心與毅力,也說明身為一名職業球員,戴維斯對自我的要求也是相當嚴格。

「即使身體告訴我該退休了,為了這塊土地,我會繼續奮戰下去」

但即使有著良好的自我管理,年齡漸長也是不爭的事實,再加上受傷那年亞錦賽帶傷上陣表現不佳,只拿下近年最差的13名,因此不少球迷提出「是否該歸化其他球員取代戴維斯」的質疑,而這樣的疑問,同樣也在戴維斯的心中出現過,而促使他撐下去的,正是對籃球和台灣的熱愛。

「即使多次身體告訴我該退休了,但我熱愛籃球,熱愛這塊土地,這是我繼續奮戰的主因。」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同於一些洋將為了報酬或者發揮空間選擇歸化,戴維斯對台灣的愛可說是發自內心的,日前才因為將中華隊球衣的「Chinese Taipei」改成「Taiwan  Taipei」引起兩岸網友的軒然大波,但是與政治議題無關,這存粹是出自自己熱愛台灣的心。
「Taiwan  Taipei Quincy Davis」的圖片搜尋結果
「這個世界很多地方的評斷標準,是膚色重於人格,但在台灣,人們不會依你的種族、膚色來評斷你,而是會用你所做的事情。」
「在這裡,半夜不用擔心被搶,生病可以快速的看到醫生,就是這麼簡單平凡的幸福,讓我十分感激台灣給我的一切。」

不是只是個好球員,更是一個好人

或許,戴維斯成為「台灣人」的時間並不是很長,但他為這塊土地做的事情,可能比一些土生土長的台灣人還要多。不論是去台東教導偏鄉的孩子打球,提供生活所需的物資,和人合夥創立「青少年探索有限公司」,每年夏天用夏令營的方式送台灣學子出國增廣見聞,戴維斯用各種方式在回饋自己對台灣的愛。

「他真的讓我們看到,原來有人真的和我們這些活了一輩子的台灣人不一樣,他用不同的人生邏輯來看這塊土地。」
「以他的狀況,他大可什麼都不做,但他不同於一些來台灣的外國人,他是真心想為這塊土地做事。」

這些都是合夥人對戴維斯的評價,在他們的眼中,戴維斯是個相當「特別」的人,他相當熱情、謙虛,完全沒有在籃球場廝殺的猙獰,也讓大家感受到,戴維斯帶給台灣的,不是只有籃球而已。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戴維斯 台東」的圖片搜尋結果
「我希望自己退休後,能在台灣開一間英文教師,當然也會把籃球納入其中,告訴那些認為運動不重要的家長,運動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

知道自己籃球生涯已經瀕臨尾聲,戴維斯也在為自己的未來做打算,在台灣,都市與偏鄉都跑過一輪的Q,最大的感嘆就是家長們對於運動與教育極度不平衡,在都市的家長很多都將運動認為不重要的事物,而偏鄉則是將運動視為小孩的唯一出路,而戴維斯則是想要反轉這樣的現況。

「運動員的生涯是有限,但知識是可以跟著你一輩子的,因此運動不能沒有教育,而教育也不能沒有運動。」

身為台灣第一名歸化的球員,戴維斯用行動告訴大家,自己不是只是個好球員,也是一個好人。

FMVP並不是結束,而是另一段開始

而在2017-2018賽季,傷癒歸隊的戴維斯猶如猛虎出閘,不但幫助中華隊在國際賭盤都不看好的情況下(日本受讓11分),擊敗地主日本,搶下亞洲盃的門票,並幫助璞園奪下例行賽第二名,儘管攻守數據不如其它洋將來的亮眼,上場時間也是七隊中倒數第二,但戴維斯並不在意。

「Q不介意自己的得分數據下滑,只在乎與球隊的搭配是否完美,在我心中,他絕對是與璞園本土最完美的選擇。」

璞園總教練麥班達的這句話,也是這幾年我看球的感想,或許戴維斯不是這個聯盟最強的球員,但他卻是最適合璞園、最適合中華隊的球員,當知道自己的年齡與傷勢逐漸讓自己力不從心,就努力控制自己的飲食,並花更多時間去維持自己的狀態,而發現聯盟中有更多高大的球員,就努力增近自己的其它技巧與以抗衡。

「大部分洋將身材都是我的2倍,也比我更高,所以我開始增加跳投當武器。」

請繼續往下閱讀

標籤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