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剛起床量體重比較瘦,下班回到家卻又胖了?
對體重計上的數字總是不滿意;就連小數點後的數字也斤斤計較。
平常所追求的這些數字背後,到底有些什麼意義呢?
先讓大家猜猜,以下三位身高165cm的女生A. B. C.,誰是最瘦的呢?
看完三張對比照後,排出你心目中的順序 (後面會公布答案)
所謂的體重,其實分為兩個部分:脂肪重(Adipose Tissue)及非脂肪重(Lean Body Mass),非脂肪重包括了骨骼、肌肉、血液、水分和其他非脂肪的組織等等。所以,如果一昧的追求體重計上的數值,而忽略身體組成的話,根本不能代表意義。
而且在一天當中起起伏伏的體重是很正常的,因為身體中有很多影響重量的因素,除了所穿著的衣服有最直接的影響,還有人體各組織中的水分含量,是一般短時間造成體重起伏的原因。因此再一次證明,如果想要變瘦變健康,目標訂為減掉五公斤、十公斤的體重,都可能受到身體狀況、飲食習慣等各種因素影響,所減掉的都不真的是肥肉,所以其實是不正確的方式。
身體中脂肪和肌肉會因為密度的不同,在相同的重量下,脂肪體積會比肌肉大。和一公斤棉花一公斤鐵,哪個比較重是一樣的道理。前面所提到的體重是由脂肪組織及非脂肪組織所組成,因此想要減肥、想要線條變得更美麗的話,真正的目標應該是要將煩人的脂肪消除!
網路上所流行的名詞-泡芙人,就是指外觀看起來不胖、纖細,體脂率卻很高的人,俗稱的隱性肥胖,而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所標示的體脂率,30歲以下,肥胖標準,男生 ≧ 20%,女生 ≧ 25%,你是否有達到這樣的標準呢?
來為大家解答剛剛的問題(使用雙光子能量X光吸收儀測量)
體重結果:
A. 體重50.0 kg
B. 體重56.8 kg
C. 體重56.5 kg
大家的排行榜是對的嗎?
A. < C. < B.
但是再看到體脂肪率(%)
A. 28.2%
B. 32.7%
C. 22.1%
體脂肪率是C. < A. < B.
發現什麼了嗎? 讓我們來討論一下
- A. 已達肥胖標準 / B. 超過肥胖標準很多 / C. 正常範圍內
- 若是只看體重結果,B. 跟C. 是很相近的,但看到體脂肪率,卻差距到整整10%,B. 光是脂肪就比C. 多了6公斤,而肌肉量C. 比B. 多了5公斤的肌肉。
- 而雖然C. 在體重比上A. 多了6.5公斤,但在體脂率,A. 卻反而比C. 還高出6.1%。
再來看到另一個例子
依世界衛生組織建議
以身體質量指數(BMI)衡量肥胖
標準:18.5 ≦ BMI < 24
過重:24 ≦ BMI < 27
肥胖:27 ≦ BMI
圖中範例,身高175cm體重78kg,BMI = 25.5,已達過重族群!
若是依身體組成定義肥胖,測量體脂肪比率
圖中範例,組織(%脂肪)只有12.9%,其實根本不在肥胖範圍內。
所以,體重機上的數值和BMI真的沒辦法表達一切,別再對著體重計罵髒話了,真正重要的是降低體脂率提升肌肉量,除了飲食的控制,還要搭配足夠強度的運動,才可以擁有更美麗的線條與更健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