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沒有在棒球場上接到任何一顆界外球過。我已經進場看過了不少比賽,也有幾次坐在界外球剛好飛過來的區域;但我從未有機會嘗試去接那些大聯盟打者擊出的球。在我十歲或十一歲時,我曾坐在克里夫蘭市立體育場中的最下面一排看球,然後一位雙城打者把球打向這邊、直擊走道上(幸好那裡沒有人!),球打到通向大廳的混凝土樓梯、並反彈回來,落在我身後的那排通道後面;我跳過去,試圖把這顆寶貝撿起來,但一個30多歲的人比我快了大概半秒撿起這顆球。如果我再年輕幾歲,我的速度可能會更快;或者使用對他賣萌的招數、讓這個人給我球。
但總而言之,棒球從來沒有從天空自動墜入我伸出的手套。談論棒球時,我們通常不喜歡去討論界外球;它們有點煩人、它們看起來也沒有什麼意義。兩好球之後,它們也不會再被計入好球;它們只是讓投手多投了一球而已,但技術上來說,什麼事都沒有發生。比較常讓我們談到界外球的時機,大概只有在討論打者的「擊球率」的時候。那麼,界外球到底該如何引起大家的興趣?事實上,說界外球完全沒有意義是不對的;因為我們知道打者試圖揮棒、並且擊中球了,然後沒有揮空......也許這是比想像中更寶貴的資訊也說不定?
警告!以下進入數據分析時間!
我們需要知道的第一件事情是,並非所有界外球都是一樣的。無論是在規則手冊中(沒有好球或一好球時會對球數產生影響、但兩好球後就當作從未發生過)、或是在關於某位球員的一些數據表現上。過去的研究顯示,兩好球之後擊出界外球的能力,能讓我們辨認出哪位球員擁有良好的擊球率;相反地,越容易在兩好球之間擊出界外球的打者,更可能是擊球率低、此方面能力不佳的選手。我還發現,打者在兩好球以前的界外球率、與兩好球後的界外球率,關聯性是很低的;也就是說,這兩個技能基本上是獨立的。
當然,這並不代表每位球員在兩種不同的情況下(兩好球前、兩好球後),都有著相差極大的界外球率;但兩者之間是完全不相干、互相沒有預測能力的。接下來,我們則將更仔細地檢視每一顆界外球能在比賽中告訴我們什麼事情。讓我們從低球數(early count)時擊出界外球的情況開始分析 — 以下的數據來自2016年所有打席、扣除投手打擊和故意四壞。我們先專注在所有從一好球、零壞球開始的打席 — 一個打席若要達到這樣的球數,有三種方式:揮棒落空、沒揮棒被判好球、擊出界外球。以下是三種不同的打席最後的數據結果:
狀況 / 數據 | 打擊率 | 上壘率 | 長打率 | 被三振率 | 被保送率 | 一壘安打率 | 全壘打率 |
所有打席 | 0.256 | 0.321 | 0.420 | 20.7% | 7.8% | 15.2% | 3.1% |
所有1好0壞起頭的打席 | 0.226 | 0.270 | 0.357 | 28.5% | 4.8% | 14.4% | 2.5% |
第一球揮空的打席 | 0.206 | 0.255 | 0.328 | 34.1% | 5.3% | 13.0% | 2.4% |
第一球判好球的打席 | 0.229 | 0.273 | 0.359 | 27.5% | 4.8% | 14.7% | 2.5% |
第一球打界外的打席 | 0.229 | 0.272 | 0.367 | 28.0% | 4.5% | 14.4% | 2.7% |
我們清楚地看到,讓球數從1好0壞開始,對打者來說是個壞主意;但我們同時也能發現,並非所有好球產生的結果都是一樣的。請注意,以擊出界外球的方式取得第一個好球、和揮棒落空取得第一個好球,兩者之間的打席結果有明顯的落差(界外球和判好球的結果相比,則是差距不多);如果打者將第一球打出界而非揮空,即便打席都是來到1好0壞,那個打席的全壘打率依舊比較高。若是將同一套研究方式,推展到球數從0好1壞變成1好1壞,我們也可以發現一模一樣的結果(同樣是拿到好球,擊出界外球的打席結果優於揮棒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