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熊隊巨星Kris Bryant的生涯初期,有一個很大的問題 — 事實上,也是唯一一個問題 — 始終圍繞著他:Bryant能否製造夠高的擊球率、成為一名真正具有足夠影響力的打者?2015年,也就是他的新秀年,Bryant有30.6%的打席遭到三振;而即便他在當時是全聯盟最頂尖的新秀,他在高階1A、2A、3A仍都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打席被三振。他擁有的可怕擊球力量,這無庸置疑 — 2015年春訓,一顆又一顆的小白球被Bryant轟出大牆外;在當時,小熊球團甚至為了不惜偷Bryant的年資、而故意不把他擺在開季名單上。這個做法在當時也引來了不少爭議。
總之,大量的擊出全壘打還是讓Bryant在2015年拿到最佳新秀獎、2016年甚至直接奪下了MVP。然而今年季初,他的成長突然大幅加速 — Bryant的打擊出現了巨大的改變、還寫下了低於聯盟平均的被三振率。擊球精準度、以及打中來球的能力在當初頗受質疑的Bryant,現在準備要成為所謂的「Contact Hitter」 — 專注於打中球、而不是把球轟出場外的打者 — 了嗎?
今年球季,當Bryant對好球帶內的投球揮棒,擊中率高達92%、排全聯盟第20名,剛好贏過聯盟中最強的Contact Hitter之一,Buster Posey。但在他的新秀年,Bryant的此項數據僅有77.5%、在211位打超過400打席的球員中排名第207,卡在兩個著名盲砲Chris Davis和Khris Davis之間。
2015年,Bryant的揮空率是17.2%,在211個打者中排名第208;而今年則是8.1%、排名第45。這中間的改變不可謂不明顯。他穩定且持續的進步 — 2016年,Bryant的揮空率是13%、而2017年又進步到了10%;對好球帶內的投球揮棒後的擊中率,在2016年提升到83%、去年又提升到86.8%。
這是相當驚人的成長。
根據Brooks Baseball網站提供的資料,以下是Kris Bryant逐年對於各球種揮棒後揮空的機率(註:Hard為速球系球種、Breaking為變化球系球種、Offspeed為變速系球種) —
即便Bryant的整體揮棒率和過往差不多,然而他的打擊紀律越來越好、而且能夠越來越穩定的打中來球。然而,值得關切的問題是:他是否會為了追求擊中球、而犧牲掉擊球力量?(即便他真的犧牲了一些力量,Bryant現在的整體攻擊產能仍是可怕的159wRC+、是目前生涯單季最高)。Bryant在今年四月僅擊出兩支全壘打,整季截至本文出稿日也只擊出三支。去年他打出29發全壘打、也比2016年拿下MVP的那季的39支少了許多。或許,隨著Bryant提升擊中來球的頻率,他的力量可能跟著犧牲了。
以下這張圖,顯示他生涯所有連續15場比賽期間,追打壞球率(藍線)、對好球揮棒後擊中的機率(紅線)、純長打率(黃線)、飛球形成全壘打的機率(藍線)的漲跌變化:
在上週與印地安人隊交手的系列賽中,Bryant由於先前遭受頭部觸身球的關係,並沒有出賽;所以我趁機問了小熊新任打擊教練Chili Davis對於Bryant首月的打擊表現的看法。首先,Davis否認了任何對Bryant的打擊機制的質疑、也否認6呎5吋的身高會阻止其成為優秀的Contact Hitter的看法。「Bryant的揮擊相當簡潔有力」,Davis說道,「過往他容易被三振,其實與他的打擊機制一點關係也沒有」。Davis提到,Bryant之所以會有這麼大的改變,是因為他成為了一位更加成熟的打者。
「我認為如果在兩好球之前,他能更專注於進攻那些投進好球帶中的球、他就能夠打到更多好打的球」, Davis說,「他得去相信『只要我對自己的好球帶更加堅持、我就更容易打到失投球;只要我不揮,對手就沒辦法輕易投出容易讓我打不好、或是根本打不到的球』」。而或許這正是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東西。Davis表示,他和Bryant「無時無刻都在討論」。我在Progressive Field(印地安人主場)的球員休息區外坐著與Davis交談時,Bryant默默地走過來病和他互相擊拳。從這樣的小動作,就可隱約看出兩人之間的良好師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