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之前-近況插播
四年一度的足球饗宴世界盃落幕。台灣足球也將進入雅加達亞運會的賽前備戰階段。這個「Futbolista TW en Paraguay 台灣足球員在巴拉圭」也剛剛完成了第一階段-新竹宇宙聯足球俱樂部(Hsinchu Cosmos United FC)和波特諾山丘簽訂了複數年合作協議。
這份協議包含青訓球員移地訓練、指導者交流等多項合作,小球員可以定期到國外接觸不同於台灣的足球環境與刺激。這只是雙方合作的第一步,希望未來能有更深入的合作。新竹宇宙聯也在自家社群發佈訊息,歡迎其他非俱樂部的台灣球員一同參與這項計畫。另一方面,波特諾山丘五人制球隊在上周又完成一次大比分勝利,林育葦還在努力,爭取上場機會,以上是近況更新。
為什麼要讓小球員到巴拉圭參與訓練?每當台灣足球在國際賽吃鱉,我們最常討論到的問題大概都有以下幾點:
1.身體強度不夠
2.技術輸人一截
3.戰術執行力、位置感、觀念不足
聽起來我們好像全部輸光光,但其實是在於對抗性的養成問題。在南美,球員從小經歷街頭足球、青訓養成,他們習得一種與生俱來的對抗能力,這或許就是台灣所缺乏的事物。今天,我們來看一看,巴拉圭球員從小開始的對抗訓練。
用身體記住巴拉圭足球-小球員的訓練體驗
這次的「Futbolista TW en Paraguay 」計畫裡,有兩位12歲的新竹宇宙聯小球員隨團,波特諾山丘為這兩位小朋友安排了一周的訓練行程。他們參加了俱樂部系統下5人制的U13、U15訓練,和11人制U12的練習。

這些訓練都有對抗練習賽,台灣小球員的身材都比較單薄矮小。單純就體格上來比,絕對是比較弱勢的一方。落地後的第一次對抗練習,兩個人都覺得巴拉圭的身體對抗性很強,一開始很不習慣,連拿球都很難拿得穩。到了第二次,兩人出現一些差異。

其中一位小朋友,總是能在拿球後一邊盤帶一邊注意左右狀況,腳法不錯,但卻踢得不順。
在一旁看著的育葦,開口談起台灣小球員的練習狀況:
「他有天分,但他太依賴天分踢球,對手會主動壓迫、拿球,卡位與爭搶的動作都比較大,如果他不能試著回擊,運用身體卡位保護球,加快出球的節奏,就無法發揮自己的特點。」
這位小球員在台灣喜歡盤帶,腳法比大多數新竹的同齡球員好,在對手的身體強度壓迫下,無法發揮自己的長處。
另一位小朋友的狀況不同。他曾在第一次訓練後說到,巴拉圭U15的球員都比他高一個頭,速度快,技巧也很厲害。剛開始會一直被搶球,後來調整自己的出球速度後,才能踢出自己的節奏。
「台灣小球員都會在拿球前就觀察隊友位置,但前一個是拿球後才做決定要傳球還是自己突破,這一個則是先主動接應隊友傳球,並在要球時就決定自己下一個動作。他知道隊友速度體格都不錯,自己只要把球傳到隊友能跑到的空檔就好。還有一點,就算人家高他一個頭,需要身體硬碰硬對抗時,他也能放低重心去跟對手卡位保護球。」

雖然體型上有差距,但在這個年齡的小朋友和成人球員不同,他們不一定知道什麼是最有效率的「撞人」,而且他們也不可能真的硬撞,因為這樣會變成犯規。身體較嬌小的一方,很快就會發覺自己的不利條件,一部分人會開始找尋自己生存的武器,並學著習慣這樣的身體對抗。
不過這只是一次訓練,還不能證明任何事情。用身體實際體驗,比任何教科書、資料都更有效。
但巴拉圭的足球,是只依靠身體強度的足球嗎?如果只有身體強度,他們不可能有機會擊敗南美強國。巴拉圭國家一線隊球員,要個人技術有個人技術,組織、防守、站位跑動的觀念也是高水準。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在高強度對抗下,踢出屬於巴拉圭風格的足球。
某天上午,我們來到波特諾山丘基金會支持的青訓訓練基地,順道觀賞了巴拉圭足球雙雄-波特諾山丘與奧林匹亞U14梯隊的比賽。在那,新竹宇宙聯的教練似乎找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