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球到底會不會贏?
前10屆世界盃(從1930到1974)決賽,有7屆冠軍都先失分後逆轉,甚至有8屆冠軍,都在決賽中遇到落後情況。但是從第11屆開始(1978以後),10屆冠軍只有1次在決賽裡落後過,就是2006的義大利,他們追平比賽後撐到PK才獲勝。
可能又和早年世界盃決賽進球多有關,比賽容易峰迴路轉;1990年以前的世界盃決賽,進球都至少3顆以上,但是1990開始,只有一屆決賽進球達到3顆(1998)。
致勝球會在什麼時候出現?
過去20屆世界盃決賽,扣除2次平手打到PK,有9次的致勝球出現在正規時間的下半場,佔了一半,剩下5次出現在延長賽,4次在上半場就定了勝負。
最早定勝負的決賽出現在1938年,義大利開賽第16分鐘就領先到最後;最晚的致勝球出現在2010年,西班牙的伊涅斯塔(Andrés Iniesta)在第116分鐘才踢進;正規時間最晚出現的致勝球,則是在1990年,西德的布雷默(Andreas Brehme)在85分鐘以點球鎖定勝局,也是目前唯一一顆世界盃決賽致勝的點球。
至於史上最大(也沒多大)的決賽屠殺是贏3分,分別出現在1958、1970、1998,當中2次是上半場就決定勝負的。
領先2球多保險?
先說領先1球多保險。前11界世界盃(從1930到1978),先進球的隊伍都沒辦法一路領先到最後。而且在1:0領先的情況下,有2次2分鐘就追平;2:1領先下,最快也可以在7分鐘後追平。
但是1982年開始就不一樣了,因為進球越來越珍貴,近9屆決賽,有6屆只要領先1球,就可以一路領先到最後。
以1982開始當分水嶺,此後決賽領先2球以上出現過4次,只有1986年被追平過(西德追平阿根廷);而前11屆決賽,領先2球以上出現過8次,但也只有一次被追平-匈牙利在1954年決賽2:0領先後,被西德追平,最後還被逆轉輸球(而且這場比賽也是黑哨)。
第3次vs第1次
歷史上第1次打決賽的球隊,總共踢進26球,有12隊,平均每場決賽可以踢進將近2.2球;第3次打決賽的隊伍只踢進9球,當然能打3次決賽的隊伍本來就比較少,不過平均下來,每場決賽也只能進1.8球。But,第3次打決賽的隊伍勝率還是比較高的,大約6成那麼高。
那第1次打決賽的勝率多低呢?答案是5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