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激烈的五人制版國家德比,我們決定學台灣幾個足球風氣興盛的球場報隊踢球一樣,到東方市五人制球場去踢「野團」。那邊有一塊很大公共空間,一眼望去全部都是五人制、十一人制規格的球場,有的是紅土、有的是人工草。
「這邊算是東方市政府做的球場,基本上都是免費提供給當地人使用,有時還會跟足球教室、俱樂部的推廣部門合作。大概有二三十年了吧,過一陣子會稍微整修。」
說實話,跟近年台灣各地的人工草相比,這球場比較像鋪了人草的「平地」,是當地人下班下課後的休閒活動區。順帶一提,東方市還有座紀念台灣政府援助的蔣介石桐像。
踢所謂的野團,就會遇到「散客」,這天我們遇到兩位當地的年輕人,一位剛滿18歲,正一邊打工,找尋自己人生的新方向。另一位是個參加Guarani俱樂部U16,還是學生。我們一起踢了兩個多小時,台灣的小朋友一度學他們光腳踢球,這裡的人喜歡與對手較量技巧,敢於碰撞,但還帶點客氣,我們就在這共同度過一個寒風與陽光交錯的下午。

接著,有一批年紀大約在20-25歲的人來到球場,其中有一些巴西人,東方市是巴拉圭與巴西的交界,你會在球場上聽到像西語的葡語,或是像葡語的西語。剛和我們踢球的年輕人準備離開,我們稍微和他聊了一下:
「現在我一共有四份工作,下班後會找時間來這個球場踢踢球,我從7歲就開始踢球,我是奧林匹亞的球迷。」
關於未來,他其實還想繼續念書,但家庭的經濟現實逼迫他要出來工作。
「我很喜歡足球,踢球能遇到很多不同的朋友,也是因為足球,我才能遇見來自亞洲的你們。」
在這公園,不同的年齡層、國籍,有些人講西語,有些人講葡語,還有像我們這種一半以上西語「聽蕪」的過客,但都因為一件事而產生連結,那就是足球。
除了足球,這邊的場地還能給想從事手球、曲棍球、足排球的人使用。有時候,只需要創造一個空間,開放大眾使用,設備不需多麼完善,人與人就能透過競技產生關連。
下一回,我會帶大家看看波特諾山丘的球場,還有波特諾山丘基金會所支持的青訓基地。
台灣足球員在巴拉圭,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