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8/08/17

大聯盟投手新招式 Pitch Tunneling - 共軌效應

說新其實也不是很新了,從2013年或更早就有人提過,但因為採用它的太空人隊去年在大聯盟奪冠,共軌效應從去年起開始變成了顯學,在中職的轉播也會有球評講到的,所謂的pitch tunneling-共軌效應...

Yves Yen

讚 好文

臺體阿豪師

謝謝,繼續努力!

fb - Benson Hsu

好精彩的短文

臺體阿豪師

持續學習中 :)

愛情少尉

好文, 推推!

臺體阿豪師

謝謝鼓勵!

說新其實也不是很新了,從2013年或更早就有人提過,但因為採用它的太空人隊去年在大聯盟奪冠,共軌效應從去年起開始變成了顯學,在中職的轉播也會有球評講到的,所謂的pitch tunneling-共軌效應,就是兩種不同的球種,用相似的軌跡朝本壘板飛,直到一半或更晚才分開。以下是羅里奇兩顆球相疊的影像

請繼續往下閱讀

好,決定吧,哪一顆是什麼球,會在什麼位置呢?

沒有什麼"跟進來一點",羅里奇的速球將近150公里,沒辦法讓你跟進來一點。150公里速球從出手到本壘板大約0.4秒,打者最慢最慢在0.2秒一定要決定要不要出棒,上面6張圖是30Hz,6張正好是0.2秒,最後一張圖,打者必須決定要不要出棒。

這就是Pitch Tunneling,投手用相近的軌道,讓打者難以判斷。以上圖來說,要揮高的或低的呢?高的是什麼球低的是什麼球?

其實照片中低的是速球,是可以打的好球;高的是滑球,最後進壘偏低,跟大家一樣,打者選擇揮高了一點點那球,結局是滾地出局。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會有人說:再跟進來一點就能判斷了啊! 我個人的經驗,再跟進來只會死更慘,為什麼呢?

揮棒時間要多久?從啟動到打到球,我們實際測量的結果,耗時0.16秒到0.19秒間,能站穩中職一軍的,大部份都要在0.19以下。以150公里速球從出手到本壘板的0.4秒來說,打者用前0.2秒來判斷要不揮棒,最後有0.16秒揮棒,那能多跟進來 0.4-0.2-0.16=0.04 秒嗎? 抱歉不行,從"動念要打這顆球"到"啟動神經與肌肉"最少要0.05秒。而且這中間還有一件事要做-判斷球種,投手球種越多,打者需要越長時間判斷。這裡又要借個統一投手當例子,本土目前勝投王施子謙,很準嗎?還不錯,削邊,但也沒準到好球帶的四個角,可是為什麼那麼難打?因為他有好幾個球種能投靠近好球帶,不用"投進好球帶",只要在0.2秒時看不出會不會進好球帶就夠了。只有兩個球種跟有四個球種的投手的差距,對打者判斷來說,差不多是算以下兩個算式需要的時間的差距

2+5=

2+5+7+1=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差吧?有一些投捕在丟進去好球帶的曲球或滑球之前,會先鋪陳一顆偏高的速球離譜壞球,比較有經驗的球評主播會說,"看來他在為下一顆變化球鋪路",就是共軌效應。現在的pitch tunneling,倒是已經進化到用各球種位移算哪一個速球球種比較適合搭配哪個變化球種做共軌了,先舉個不好的例子,紅色速球藍色滑球

假設這兩顆出手時軌道相近,但到最後速球進壘位置會是紅中,滑球會在右打外角低。這就是一組很難 tunnel 的球種,因為沒人會把直球投到紅中,所以右打者只要看到"看起來像紅中的速球",那一定是外角低滑球。那好的 tunneling 是什麼呢?

如果速球跟滑球(或曲球)位移跨了整個好球帶,就是很好用的共軌球種,看起來像右打內角高的速球,也可能是外角低的滑球好球,打者難以判斷。相同位移差距把進壘點向左移,看起來像右打中間偏高的肉包速球,打者一定會揮,結果發現是揮不到的外角低滑球壞球。

以上,簡單介紹投球的共軌效應,再深入應用在比賽中,還有很多學問,筆者也繼續每天努力鑽研中!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