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雅加達巨港亞洲運動會,將於8月18日正式開幕,已經邁入第18屆的亞運,絕對是亞洲規模最大、水準最高的運動殿堂,今年也是首度由雅加達以及巨港兩座城市主辦,並將吸引超過萬名各國好手參賽,而亞運究竟是從何時開始?又有哪些比賽項目?就讓亞運視角為您一一解惑。
亞運的前身─遠東運動會
亞運的前身為遠東運動會(Far East Games ),可說是亞洲最古早的地區性綜合運動會,起源於1912年中華民國、日本以及菲律賓所組成的遠東體育協會,並在1913年於菲律賓馬尼拉舉行首屆遠東運動會,最初為每2年舉辦一次,自1927年後改為每4年舉辦一次,共計於1913年至1934年,先後於中華民國、日本以及菲律賓舉辦了10屆遠東運動會,除了中、日、菲三國外,香港、馬來西亞、泰國、印度也都曾派代表隊參賽。
1934年,日本主張讓當時的滿州國參與遠東運動會,中華民國因此退出,遠東體育協會也因此而解散,也讓遠東運動會就此寫下句點。
第一屆亞運
隨後亞洲區雖有印度發起的西亞運動會,但因為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關係,僅在1934年舉辦第一屆後便戛然而止。直到1948年,正值第14屆倫敦奧運舉行期間,中國和菲律賓和亞洲各國體育人士商討復辦遠東運動會的可能,時任印度奧運代表,同時也是一手推動西亞運動會的印度體育領導人Guru Dutt Sondhi,則認為遠東運動會不足以完全體現亞洲區運動水準、也無法彰顯亞洲人民的團結精神,因此主張創辦所有亞洲國家皆能共襄盛舉的亞洲運動會。
Sondhi當時邀請了參與奧運的亞洲國家代表,並和中國、韓國、菲律賓等13個國家代表召開了籌備會議,而在1949年2月,亞洲運動會聯合會於印度新德里成立,並決議首屆亞運將於1950年於新德里舉行。
不過由於當時印度甫獨立不久,其經濟能力尚未足以主辦亞運,在各項設施都未能如期完工、各式比賽器材也未能如期從歐洲運至印度的窘境下,亞運聯合會決議將首屆亞運延至1951年舉行。
首屆亞運共有印度、日本、印尼、阿富汗、緬甸、錫蘭、伊朗、尼泊爾、泰國、新加坡、菲律賓,共計11個國家參賽,並舉行了田徑、籃球、自由車、足球、舉重、游泳、跳水、水球,共8項比賽項目。首屆亞運由日本拿下60面獎牌、包含24面金牌表現最為突出,至於主辦國印度則是拿下51面獎牌、含15面金牌排名獎牌榜第2。
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
1949年2月13日,為了籌備首屆亞運,各國代表於印度新德里成立了亞洲業餘體育聯合會,爾後更名為亞洲運動會聯合會,歷經1981年以及1982年2次會議後,亞洲運動會聯合會更名為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並將總部設於科威特,沿用至今。
亞運的會徽以太陽為設計主體,代表著亞洲運動發展與推廣,第一代會徽在太陽上方有象徵國際奧會的奧運五環,五環下方則有亞運標語「永遠向前」(Ever Onward )字樣,太陽下方互相纏繞的圓環則是象徵著參加國家數量,最下方則是亞運理事會「Olympic Council of Asia」的字樣。
第一代會徽延用至2006年杜哈亞運,新會徽同樣以太陽為主體,右上方則為龍的圖案,左下方則是老鷹,分別象徵著東亞以及西亞,也代表全亞洲的團結一心,此會徽在2006年亞運時公布,爾後便沿用至今。
比賽項目
亞運所設立的比賽項目必須由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認可,每屆比賽項目不得少於11項,除了田徑和游泳之外可由主辦國自行於認可項目中選擇舉辦項目,但每項目不得少於4支參賽隊伍。由於亞洲各區域傳統文化畫迥異,加上為了亞洲各個國家或地區的青年提供展示技能的機會及增加亞運會的吸引力,亞運會有多項非奧運比賽項目,如板球、藤球、滑輪溜冰、龍舟、卡巴迪等,都是亞運賽場上才能見識的獨特比賽項目。
至於本屆雅加達巨港亞運,總共舉辦40大項比賽項目,為亞運史上第2多,除了28項奧運永久項目之外,還新增了三對三籃球以及極限單車這2項2020年東京奧運的新設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本屆亞運也首度將電子競技以及輕艇水球納入表演賽項目,且電競更將在下屆2022年杭州亞運成為正式比賽項目,將為體育賽事的定義帶來一大衝擊。
而本次中華代表隊共參加了36項正式項目以及2項示範項目,一共有558名選手前往印尼出征,無論參賽項目以及人數都是史上之最,期待中華健兒能夠於亞運賽場上持續傳出捷報、爭金奪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