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早已進入練兵階段的紅人隊,作客芝加哥小熊主場瑞格利球場,首戰先發是Matt Harvey,那位曾是大都會新希望的男人。
這場比賽,Harvey用96球投完6局,6次三振,1次保送,僅被打4支安打無失分。退場時是勝投候選人,紅人以2:0領先,但7局下半,小熊隊Ian Happ打出三分砲要回領先,紅人也無法突破小熊的牛棚,終場一分飲恨。
Harvey 5月因交易來到紅人,新環境、新氣象,他在紅人的成績比季初在大都會時穩定多了。
交易相關文章:
▼Harvey交易前後成績對比
出賽 | 局數 | 勝 | 敗 | ERA | 三振 | 保送 | 被全壘打 | WHIP | 被打擊率 | |
大都會 | 8 | 27 | 0 | 2 | 7.00 | 20 | 9 | 6 | 1.56 | .303 |
紅人 | 22 | 117.2 | 7 | 6 | 4.13 | 100 | 26 | 18 | 1.23 | .261 |
三振、保送、被全壘打、被打擊率各項數據的表現,來紅人後都比大都會來的好。
每9局三振數(K/9)從6.67進步至7.65,而且是逐月進步;每9局保送數(BB/9)從3壓低至1.99;每9局被全壘打也從2進步到1.38。
數據面來看,Harvey整體投球內容都有改進,但從這些數據很難明白他到底哪裡改進了。
事實上,紅人教練團微幅調整他的投球機制,讓他重拾球速,並且在配球上也做出改變,伸卡球取代四縫線速球,成為Harvey配球的主軸。
失去的球速,微調投球機制找回來
本段落圖片跟部分內文引用網站A Saber-Slanted Baseball Community,6月下旬探討Harvey的文章「Have mechanical adjustments finally brought the old Matt Harvey back?」。(這是屬SBNation系的網站,A Saber主要討論技術層面,SBNation下還有北美各職業球隊各自的網站,推薦有興趣的球迷逛逛。)
以下先取用文章中圖片來說明Harvey微調投球機制的部分,文章中還有影片跟出手點分析,歡迎參考。
▲第一,抬腳時肩膀放得比較低
▲第二點,右手收進手套更深處
▲第三,肩膀沒有隨身體傾斜。
▲第四,投出後的動作更加平衡
尷尬的是,該文章作者並沒有整理這四個不同造成的影響或自身的看法。所以,接下來是我自己與強者我朋友的觀察。
用台灣習慣的說法,大都會時期的Harvey身體太早開掉了,上面四張圖片都是他身體比較緊收的現象。
太早開掉,所以投球是用肩膀去投,來紅人微調機制後,比較能將身體核心、下半身的力量帶到手臂。
更簡潔的講法,大都會時期是用肩膀帶動手臂,紅人時期是身體帶動手臂。
微調機制的效果也很顯著,速球系的球種從均速92英里提升到94英里,偶爾還可投出97英里的快速球。
但球速提升,有提升壓制力嗎?
先來看看另一項調整吧。
替換主力球種,94英里的伸卡球
廢話不多說,先整理兩球種的使用比例。
▼Harvey四縫線速球與伸卡球逐月使用比例,與逐月ERA。
四月 | 五月 | 六月 | 七月 | 八月 | 九月 | 整季平均 | |
四縫線速球 | 42.6 | 45.4 | 30.3 | 26.4 | 22.5 | 10.4 | 30.4 |
伸卡球 | 17.1 | 15.8 | 36 | 32.8 | 32.1 | 46.6 | 29.5 |
單月ERA | 5.76 | 5.48 | 4.71 | 4.68 | 4.39 | 2.50 | 4.67 |
5月剛來到紅人時,仍舊維持著以四縫線速球為主的配球模式,6月開始提升伸卡球的使用量,下半季更是明顯減少四縫線速球的使用量。不過,他並非開始棄用四縫線速球,而是視場上情況,與當天的球種的狀況而進行調整,也有許多比賽是以四縫線速球為配球主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