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8/09/28

2018年大聯盟 台灣球員高低起伏的一季

2018年大聯盟正規賽季即將結束,以台灣球員來說,陳偉殷的球季已經結束,林子偉、胡智為或許還有機會再上場。但對今年有上過大聯盟的台灣球員而言(曾仁和今年五月也上來投過一場),無論是陳偉殷的主客場兩極化...

作者:趙大

2018年大聯盟正規賽季即將結束,以台灣球員來說,陳偉殷的球季已經結束,林子偉、胡智為或許還有機會再上場。但對今年有上過大聯盟的台灣球員而言(曾仁和今年五月也上來投過一場),無論是陳偉殷的主客場兩極化成績、林子偉連續超過20打數無安打及九月的驚天一轟、或是胡智為的上上下下,2018年球季,真的是充滿了高低起伏...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偉殷今年的球季雖然有好有壞,但首先要恭喜陳偉殷:繼2015年後,也是他加盟馬林魚之後,首度投了超過25場先發。在台灣時間4月29日重返大聯盟後,陳偉殷一次先發都沒有miss過,一路投到季末,投了26場先發。

 

或許對其他沒有傷勢困擾的投手來說,這沒甚麼大不了的。但對於受到傷勢困擾兩年多的陳偉殷而言,這至少證明了他的手肘可以負擔先發投手的任務。我個人覺得,這對陳偉殷來說,是今年最重要的表現!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當然不清楚陳偉殷現在手肘的狀況到底怎樣?但如果他感覺是OK的話,那今年這26場先發,不管成績好壞,光是「續航力」這一點(而且到最後一場都還維持住91英哩的均速),應該對陳偉殷而言,就是最重要的正面消息!

 

但在證明了他的健康狀況OK之後,就讓我們再來看看,他今年球季發生的一些「現象」。陳偉殷今年主客場表現差異的問題,大家都已經很熟悉了,所以我不再贅述。我就只講一點:我目前不認為這是個會持續下去的詭異現象。

 

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為要成為一個「趨勢」,才值得注意。但要成為一個「趨勢」,就必須要連續出現好幾年,像陳偉殷得點圈壓制力的這個現象,就是一個「趨勢」:2013年得點圈被打擊率是.212,2014年是.204,2015年是獨步大聯盟的.170,2016年是.200,今年「下半季」是.196(這點等下再說)。但客場投不好,這是陳偉殷大聯盟生涯罕見的現象。只有在2013年球季,他的客場ERA比主場ERA差,其他每一年都是在客場表現得比在主場好,包括在馬林魚的前兩年球季。

 

所以在還沒有成為「趨勢」之前,我暫時會把它當作是偶發現象,明年大概就自然會沒事了… 如果明年再出現再說。

 

我看到的是另一個現象:陳偉殷以前相當優異的速球轉速,已經呈現持續下滑(趨勢?)的現象,而且今年轉速掉了一大截。

 

陳偉殷在金鶯的四年,每年四縫線速球的平均轉速都超過2400 RPM:2012年是2467 RPM,2013年是2444 RPM,2014年是2487 RPM,2015年是2447 RPM。

 

2016年到了馬林魚後,四月到六月也是差不多的轉速。但七月的轉速降到平均2227 RPM,然後就上了傷兵名單。傷癒復出後,陳偉殷四縫線轉速又回到了金鶯時期的水準,但在2017年五月再度上傷兵名單之後,九月以救援投手身分回到大聯盟,四縫線速球的轉速,更掉到平均2168 RPM。

 

而今年?陳偉殷每場比賽四縫線速球的轉速,落在1800到2270 RPM之間,平均是2102 RPM。

 

我不知道這跟陳偉殷的傷勢有沒有關係?我只是發現今年陳偉殷的high fastball雖然還是有壓制力(製造揮棒落空及內野或軟弱飛球),但high fastball的進壘點,沒以往那麼漂亮,常常「上」不去(捕手要高但投不夠高)。

 

所以如果陳偉殷以後四縫線速球的轉速,大概就是今年這種狀況的話,雖然high fastball還會是他的有力武器,但可能就要多搭配變化球種,來混淆打者,更不能讓打者鎖定他的速球打了。

 

或許這也是陳偉殷今年變化球種使用比例大幅上升,速球使用比例第一次掉到60%以下(56%)的原因吧?投手的生涯,總是會碰到需要做調整的。

 

但還是有好消息。陳偉殷在下半季越投越好,一大原因就是他速球的球速,開始穩定下來。他的球速從六月底開始,提升也穩定的保持在91英哩以上的均速。根據fangraphs網站,從台灣時間6月28日的先發開始,陳偉殷的15場先發,只有1場先發的均速不到91英哩。而14場均速在91英哩以上的先發成績: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