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商業化對於奧林匹克運動會之影響-可口可樂為例
''更快、更高、更遠''
一直是奧林匹克運動會想傳達的精神,而現代奧運會已經成為體壇之盛會,各國都摩拳擦掌的準備四年一次的運動盛會。
然而在1980年莫斯科奧運時為冷戰期間,運動商業化的概念沒那麼盛行,因此申辦奧運成為一大負擔,沒有太多國家願意舉辦,且當下的政治局勢動盪不安,舉辦奧運之國家往往都負債累累。

為了改善困境,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時,(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IOC)首度公開商業化的奧運,起初制定了合理的規範如下:
- 確保奧林匹克比賽場地內出現廣告、運動員本身不能配戴廣告標示。
- 確保奧運轉播公司乾淨純潔,奧運之形象不能跟商業結合。
- 控制贊助之規模、金額和贊助企業的數量。
確保贊助商之想法與奧林匹克精神一致。

全球化的過程也改變原本商業化制定的模式,隨著時代背景一一被推翻,例如:贊助商之標誌已進入比賽場地和選手衣服上、轉播公司向各國收取高額權利金、龐大的廣告費和中場表演、企業產品必需具有高尚品質和良好形象、商品同時具有強大之市場。如今TOP計畫為國際奧委會的行銷計畫。如下為贊助2016年里約奧運有十二家企業:

- 可口可樂(Coca-Cola)飲料業
- 麥當勞 (McDonald’s) 速食業
- 國際牌 (Panasonic) 家電、數位用品
- 三星 (Samsung) 電子產品
- Atos 資訊科技服務管理公司(ITSM)
- P﹠G 日用品公司
- VISA 金融聯盟組織
- 通用電氣 (奇異公司GE)電子公司
- OMEGA 手錶公司
- 普利司通(Bridgestone) 輪胎公司、橡膠公司
- 陶氏化學 (Dow) 化學公司
- 豐田汽車(TOYOTA)車商
可口可樂,早在1928年時就開始贊助奧運,但此時為未公開贊助時期,並在1986年成為第一期TOP計畫的一員,但其中唯獨1980年未贊助外,其餘都有參加TOP計畫,為歷史最悠久的關係企業。
可口可樂公司所保持的理念為與其被動參與,不如主動出擊。其中可口可樂公司,使出渾身解數爭取到1996年百年奧運在美國亞特蘭大舉行,為該公司所在地並且打敗外界預期的雅典。
這屆奧運為該公司主導,並投入 6億美金,舉辦各式各樣的抽獎活動,並拍攝70部宣傳片,在奧運期間密集播放。在提高贊助奧運的新鮮感上,可口可樂公司也積極規劃許多方法,例如:一鳴驚人法,在1928年阿姆斯特丹奧運會上,場地佈置以紅白相間為主色,襯托出該公司的代表性,沿途放了許多可口可樂販賣機,使場地耳目一心,有種強迫推銷之概念。


綜合上述,現代奧運歸功於運動商業化、廣告與贊助商所賜,贊助廠商投入龐大的資金與商業頭腦在賽會中,製造了無數的產品,感染了社會大眾,使奧林匹克運動會不再只是體育盛會更是商業操作。
回歸現實面,除了主辦城市外,受益者就是國際奧會與贊助商,他們彼此之間是魚幫水,水幫魚的互利關係,因此他們有建立TOP計畫,除了維持國際奧會的形象,同時也可以避免同業之間的競爭,穩定的獲得利益,此計畫堪稱是運動賽會與商業結合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