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8/11/28

停止跟孩子說為國爭光,讓我們幫助他們為自己發光

「給孩子魚吃,不如給孩子釣竿教他怎麼釣魚。」這句話,說不定正害了孩子的一生。 仔細想想這句話,這種「讓孩子有一技之長」的觀念,正是臺灣現在教育的大問題:學習,是為了拿來使用,拿來賺錢,作為生存下...

作者:廣編企劃

anderson

很棒的一篇文章~~值得分享

「給孩子魚吃,不如給孩子釣竿教他怎麼釣魚。」這句話,說不定正害了孩子的一生。

仔細想想這句話,這種「讓孩子有一技之長」的觀念,正是臺灣現在教育的大問題:學習,是為了拿來使用,拿來賺錢,作為生存下去的保障。所以我們訓練出一批批如複製罐頭般的「人力」,卻少有具備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的「人才」。甚至是訓練出一批又一批對未來和自我茫然的孩子,然後發現他們在面對各種事物時的態度,是功利又冷漠的。

請繼續往下閱讀


Photo Credit: 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
 

如果覺得上述的說法太武斷,那我們捫心自問,我們在看待臺灣少棒時的態度是不是如此呢?「為國爭光」、「長大以後可以打職棒」、「好好打球就好了,書讀不好沒關係」…...棒球,是不是在我們不知不覺的觀念中,只是一種「技能」,讓這些孩子未來有出路呢?

而我們,是不是在過程中忘記了什麼?


棒球除了場上的輸贏外,還能教會孩子什麼呢?在愛接棒計畫裡看到的是還有一群孩子互相幫助、一起開心一起笑,或許這些溫暖的特質正是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人。Photo Credit: 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

請繼續往下閱讀

 

打球的孩子,和你想的不一樣

社會對體育班,或棒球隊的印象,就是「一群運動細胞很好,但很難管教,也不會讀書的孩子」。可是根據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和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鄭勝耀教授合作的研究報告:《那些年,棒球教會我的事》裡的研究結果來看,事情並非如此。

首先,我們先來看研究中,關於「成長評估」類別,從球員自我、教練、導師到家長從各層面給小球員的評估。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一】


該問卷從小球員為核心進行調查,除球員自我認知外,其生活周圍重要他人包括:教練、導師、家長分別評估小球員層面之順序,1 表示最認同、9 表示最不認同。資料來源:《那些年,棒球教會我的事》,由鄭勝耀教授提供。

 

在圖一的最後兩項,值得我們關注。對小球員來說,他們很想要去學習其他事物,但周圍的大人可能會覺得小球員只要把球打好就好,大人們都認為學校提供的課業輔導對小球員有幫助,但小球員其實卻不這樣想,更令人憂心的是,公私部門的資源挹注大多冀望能增強小球員的自信心,但開始打棒球後的孩子,他們的自信心卻幾乎墊底。

 

【圖二】僅放一張,其餘圖表請參考文末。


六大社會心理能力的綜合比較圖。在七年級階段的孩子,在綜合的平均能力是最好的一段黃金時期:無論是工作能力、遊玩能力還是人際能力或思考能力,都有相當好的表現。文末附上六大社會心理能力完整數值,提供讀者參考。資料來源:《那些年,棒球教會我的事》,由鄭勝耀教授提供。

 

從圖二中更可發現,孩子在國一的階段,是他們平均能力最好的一段黃金時期,無論是工作能力、遊玩能力還是人際能力或思考能力,都有相當好的表現。但,當過了國一後,小球員無論在哪個指標的成就,都比不上小五到國一的階段。換句話說,反而越長大,孩子的綜合能力是越退步。

 

現在的教育體制,讓球員有了棒球,卻沒有人生

「太早把棒球當一回事,反而會喪失一些樂趣」,鄭教授這樣分析。「教練認為提高遊玩能力,會跟原來的棒球訓練產生牴觸。」

所謂太早把棒球當一回事,指的正是之前所說的,將棒球視為一種專業技能在培養。也就是「把球打好,贏得球賽」這件事。

在臺灣目前的教育體制內,加入球隊,就是希望能贏得比賽。從基層棒球作者沙拉的觀察中,可以發現球隊教練的飯碗往往和比賽贏球與否有關。為了要贏球,教練普遍採取高壓密集的訓練方式訓練球員。長期集訓一方面讓小球員喘不過氣,二方面間接讓他們在教室的時間變少,學習其他事物以及與其他同學的互動時間也變少。漸漸地,這些小球員成了教室內的過客,只剩下「棒球」和「球隊」,讓他們脫離了一般孩子摸索世界的機會。

這種情況在某些地區特別嚴重,而這和當地的社經環境息息相關。在社經環境不好的地區,往往家長在孩子的成長中是缺席的。「家長可以分為好幾塊,因為在我做的另一個研究發現到,在家長眼中,棒球的社經地位,比起其他的運動項目可能是比較低的。」除了鄭教授說的,從之前的一些案例也可以看到,許多孩子在家長缺席的狀態下,對未來失去希望,也容易放棄自己。於是,「打棒球」一方面被家長視為一種出頭的機會,而同時也讓孩子在下課後有事情做,加上有教練照顧,不至於走偏。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