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8/12/11

台北馬真正的價值是什麼?從紐約馬拉松博覽會學習正確賽事經營思維

台灣一年一度最盛大的馬拉賽事台北馬拉松每年十二月熱鬧登場,在國內有越來越多「大型國際」馬拉松的競爭下,2017年萬金石馬拉松搶先通過國際田徑總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作者:領客體育

台灣一年一度最盛大的馬拉賽事台北馬拉松每年十二月熱鬧登場,在國內有越來越多「大型國際」馬拉松的競爭下,2017年萬金石馬拉松搶先通過國際田徑總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thletics Federations, IAAF) 的銀標認證,讓台灣大型馬拉松賽事開始朝更高成本且更高門檻的方向前進。

2018的台北馬拉松,主辦單位台北市政府也開始啟動IAAF銅標認證作業,今年除了是國際認證觀察年之外,其中認證最重要的指標 - 國際頂尖選手的邀請及出場,我們可以在2018年台北馬記者會場上登台的精英選手陣容中,看出較往年更不一樣的氣勢格局。

請繼續往下閱讀

◎ 加入領客體育粉絲專頁,設定「搶先看」掌握最新體育資訊!


(2018台北馬拉松賽前記者會出席的菁英選手)

然而在台北馬拉松賽前記者會的活動現場,也就是2018馬拉松運動博覽會 (2018 Marathon EXPO in Taipei),似乎與這一場號稱國內最大馬拉松賽事,同時也是即將獲得IAAF銅牌認證的國際比賽有許多不相稱。

台灣有越來越多跑者開始前往其他國家參加海外馬拉松,或更甚至挑戰國際六大馬拉松賽事,凡曾參加過的跑者一定知道,除了短短幾個小時在國外城市道路上的奔跑過程,更令跑者感受到最不一樣的體驗,就是與馬拉松賽事完全結合的「馬拉松博覽會」 (Marathon EXPO),但是否有人關心台北馬拉松的博覽會是否有同時提升追上「銅標」的水準呢?〈領客體育〉今天將帶領所有關心馬拉松運動產業發展的朋友,我們以紐約馬博覽會為例,來審視台北馬博覽會的規劃是否有同步成長?台北馬的發展方向與目標是否正確?

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8台北馬拉松賽前記者會,由左至右Adidas代表、中華民國田徑協會理事長葉政彥、臺北市政府體育局局長李再立局長、富邦金控代表、中華民國路跑理事長協會范姜瑞。)

從馬拉松博覽會看出賽事舉辦細節

全球馬拉松賽事琳瑯滿目,世界上最著名的波士頓馬拉松、倫敦馬拉松、柏林馬拉松、芝加哥馬拉松、紐約馬拉松及東京馬拉松等六大賽事,完賽獎章是全球熱愛馬拉松運動跑者心目中最重要的戰利品,也因為具有如此龐大的吸引力,紐約馬拉松在比賽期間可以為紐約市創造高達一百億元的經濟商機。

反觀台北馬已經邁入第22年的此時,單場賽事舉辦以及第一次認證申請就耗資超過三千萬新台幣的體育盛會,到底能為台北市創造出多少的經濟收益呢?相信這是許多民眾好奇的問題,同時也是台北市政府體育局難以回答的問題。然而我們改從另一個指標 - 馬拉松運動博覽會的舉辦狀況,評估這個一年一度大型體育賽事的投資是否有達到城市行銷目的,也就是好的馬拉松賽事不只是國際化,更要打造出具體經濟效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成為一場真正的國際頂尖馬拉松賽事,絕非僅僅達到IAAF條文上的規範項目而已,而是要藉由賽事品質提升的目標,藉此機會將更多城市內部資源進行整合,同時進行跨部門溝通合作,藉由城市馬拉松的舉辦與市民進行溝通,為每一年的賽事訂定具體且有影響力的主題。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累積,讓台北馬拉松成為一個城市活動平台,讓更多民眾與團隊一同加入,進而創造更廣大的商業價值,而絕非僅是永遠固定的業界成員才能參與,辦出一場比賽,以及一個市集等級的博覽會。

台北馬拉松升級的新目標,如果只是照遊戲規則進行加碼認證,沒有走出「路跑賽事」的格局,那麼我們要說台北馬拉松絕對走不出台灣,更遑論成為亞洲知名的城市馬拉松。即使2018年的台北馬拉松在賽事路段規劃、國際選手邀請以及交通管制等項目更加進步,然而不在IAAF認證規範項目的博覽會卻沒有跟上腳步,更只是證明執行的目的僅僅只是為了符合及拿到一個認證,與台灣企業流行申請ISO品質認證沒有兩樣。

一個龐大的體育賽事活動正式開跑的前一週,整個城市沒有因此開始活絡起來、民眾感受不到跑步運動的氛圍、街道上也沒有出現許多腳穿著跑鞋的外地遊客,2018年的台北馬拉松,市民仍然感受不到台北市政府一直想要追求的國際化賽事的那份願景……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