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 | 球員薪資總額 | 30隊加總收入 | 薪資佔收入比 |
2005 | 2124M | 4380M | 48.5% |
2006 | 2497M | 5100M | 49.0% |
2007 | 2711M | 5490M | 49.4% |
2008 | 2879M | 5790M | 49.7% |
2009 | 2914M | 5910M | 49.3% |
2010 | 2912M | 6090M | 47.8% |
2011 | 3000M | 6360M | 47.2% |
2012 | 3149M | 6810M | 46.2% |
2013 | 3768M | 7110M | 53.0% |
2014 | 4067M | 7860M | 51.7% |
2015 | 4405M | 8400M | 52.4% |
2016 | 4514M | 9030M | 50.0% |
2017 | 4663M | 9450M | 49.3% |
2018 | 4548M | 9930M | 45.8% |
年成長率 | 6.3% | 6.1% | --- |
先補充一點:2018年30隊合計9930M的總收入為預測值,因為Forbes網站尚未公布去年的營收;考量無論近幾年、或長期來看,收入年成長率都落在6%附近,因此這裡先用2017年的營收加上6%做為預估值。由於過去幾季30隊的總營收每年都至少上漲400M,這樣的預估應該不會太離譜。MLB球員工會主席Tony Clark曾在2015年冬天告訴洛杉磯時報,一直以來選手薪資都有維持在總營收的五成左右;一年後,當時準備進行勞資協議的球員工會,也宣稱新版勞資協議的目標,就是要將薪資水平維持在聯盟營收五五分帳。
表中數據或多或少可證明,Clark在2015年年底的言論與事實相去不遠 — 直到2017年,球員薪資每一季都佔聯盟收入五成左右;雖然在2012年跌至46.2%,但之後四季都維持在五成以上,是近年選手行情相對佔優的時段。然而,2015年創下高峰後情勢急轉直下 — 薪資佔總收入比例連三年下修,更由於上一季球員薪資總額下跌、聯盟收入卻持續成長,比率可能會大跌至45%附近。若單純只是偶然一年的例外或許不是大問題,但更糟的消息還在後頭 — Craig Edwards兩週前的文章提及,按照目前趨勢推算,聯盟本季的球員薪資很可能連續第二年不增反減(聯盟收入卻會繼續增加)。
所以,問題顯然是資方過於吝嗇囉?稍等一下。在控訴資方太小氣、省錢省得太刻意之前,球員方其實也無法置身事外 — 因為最新版本的勞資協議,也是造成選手利益被侵蝕的關鍵因素。首先,相較於突飛猛進的聯盟收入,豪華稅線上漲之速度實在太緩慢。自豪華稅制度於2003年上路後,MLB逐年的豪華稅線羅列在下方表格;並分別貼上2003~2011年(上一版勞資協議前的所有年份)、2007~2011年(上一版勞資協議前的五個賽季)、2012~2016年(上一版勞資協議)、近兩年(新版勞資協議開始執行)這幾段期間,豪華稅線、以及球團總收入的成長率:
年份 | 豪華稅線 | 2012 | 178M |
2003 | 117M | 2013 | 178M |
2004 | 120.5M | 2014 | 189M |
2005 | 128M | 2015 | 189M |
2006 | 136.5M | 2016 | 189M |
2007 | 148M | 2017 | 195M |
2008 | 155M | 2018 | 197M |
2009 | 162M | 2019 | 206M |
2010 | 170M | 2020 | 208M |
2011 | 178M | 2021 | 210M |
期間 | 豪華稅線成長率 | 球團收入成長率 |
2003~2011 | 52.1% | 45.2% |
2007~2011 | 20.3% | 15.9% |
2012~2016 | 6.2% | 32.6% |
2017~2018 | 1% | 5.1% |
在2012~2016年版本的勞資協議啟用之前,豪華稅線成長率不僅能跟上球團收入、甚至還漲得更快;然而,2012年的勞資協議不僅終結連續七季至少上漲7M的稅線,還靠著兩波連續三年的凍漲期,使得2016年的稅線只比六年前高出12M。相較於成長緩慢的稅線,球團收入成長率卻越漲越兇 — 2012年之前的五個賽季,聯盟營收成長率僅15.9%,在這之後的五年則有32.6%的驚人成長率。跟上一版的勞資協議6.2%豪華稅線成長率比起來,新版(2017~2021年)的7.7%成長率也沒好到哪去;講難聽一點,資方一年之間的收入成長率,就很接近勞資協議五年期間的稅線成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