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不是事實,「哭窮」早已成為時下MLB資方的顯學。不管市場大小、身處洛杉磯還是匹茲堡、球隊戰績優劣、從電視台拿到多大張的合約、被Forbes網站調查出賺進多少營收或利潤,都沒有一支球隊願意再給出「為了贏球將不計一切代價」的承諾。哭窮已成為職業運動資方的必修學分,道奇隊總裁Stan Kasten上個月在受訪時提及,根據聯盟現行規範,「將團隊薪資壓在豪華稅線下」是有利無害的操作。海盜隊總管Neal Huntington也說過,像他們那樣的小市場球隊,隨時保持薪資彈性、在極度有限的預算下做出投報率最高的決策,比花大錢買短期特效藥更理性。
自2006年的2497M開始,大聯盟每三個球季之後的球員總薪資分別是2914M、3149M、4405M、4548M;和十年前相比,選手們總共從球團身上多拿了16億3400萬美元、平均每隊薪資上漲5447萬,漲幅高達56.1%。美職史上13張總額超過兩億美金的合約中,只有A-Rod不是在近七年簽下的;Giancarlo Stanton的3億2500萬、Miguel Cabrera的2億4800萬、Max Scherzer的2億1000萬、Zack Greinke六年2億600萬......這些讓人記憶猶新的大肥約,都是過去四年簽的。自2005年後,除了2010年和上季,球員薪資每年都在攀升、期間年成長率大於6%。
光是上個賽季就有12支球隊的薪資超過1億5000萬美金(根據Sportac網站提供的資料)、換算成台幣約等於45億。對於紅襪、洋基、道奇、小熊這些大市場豪門球團,年均兩億美金都只是基本消費而已,每隔一年,他們就得花超過60億台幣在球員身上。一般市井小民顯然難以想像這麼恐怖的金額 — 當你一個月的月薪只有一兩千美元(30K~60K台幣),自然會覺得一支棒球隊的選手每年得花老闆一兩億美元(3B~6B台幣),根本天文數字。
因此,平時鮮少接觸職棒經濟層面、對運動金流相關議題極度陌生的球迷,或許多少有這樣的疑問:每年花一兩億美元在球員身上,球隊還有賺錢的可能性嗎?上一篇同樣探討MLB勞資關係的文章中,我列出了自2005年後,聯盟逐年的30隊總營收、球員薪水總合、薪資佔收入的比例、以及兩者(球團收入和選手薪資)在這段期間的年成長率:
年份 | 球員薪資總額 | 30隊加總收入 | 薪資佔收入比 |
2005 | 2124M | 4380M | 48.5% |
2006 | 2497M | 5100M | 49.0% |
2007 | 2711M | 5490M | 49.4% |
2008 | 2879M | 5790M | 49.7% |
2009 | 2914M | 5910M | 49.3% |
2010 | 2912M | 6090M | 47.8% |
2011 | 3000M | 6360M | 47.2% |
2012 | 3149M | 6810M | 46.2% |
2013 | 3768M | 7110M | 53.0% |
2014 | 4067M | 7860M | 51.7% |
2015 | 4405M | 8400M | 52.4% |
2016 | 4514M | 9030M | 50.0% |
2017 | 4663M | 9450M | 49.3% |
2018 | 4548M | 9930M | 45.8% |
年成長率 | 6.3% | 6.1% | --- |
在過去十幾年中,球員薪資佔聯盟收入的比例,比大部分人想像得穩定。數值大多徘徊於五成附近,在2013~2016年間選手的待遇相對較優渥,薪資連四年超過球團收入的一半;在此之前的十年期間則大多落在47%~50%之間。然而,在聯盟收入持續大漲的同時,球員薪資卻罕見地在去年往下掉(近50年來第四次),使得薪資佔收入比例下修至近年新低的45.8%。更糟的是,根據FanGraphs網站作家Craig Edwards在一個月前的文章中分析,今年MLB球員的總薪資很可能連續第二季(史上首次)下修或持平。
假設聯盟收入的年成長率還繼續維持在5%左右,凍漲甚至下滑的薪資總額,佔據收入的比例將有可能在2019、2020年掉到四成初頭。沒錯,就如大家所知道的,球員薪資比起以前優渥太多、合約急速膨脹,這些都是事實;但我們不能忽略資方賺進的收入亦呈現爆炸性成長的事實 — 如上表所列,自2005年後至今,聯盟收入的年成長率並不會輸給薪資膨脹率。大部分球迷只會意識到登上報紙頭條、被新聞大肆報導的高薪選手越來越多,卻鮮少深究聯盟、球團、資方的實際營收量有多少;在資訊極度片面的情況下,自然容易誤會是勞方越來越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