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市場連兩年慘遭冰封、無論大咖小咖(關注焦點都在Bryce Harper、Manny Machado身上,但其實連Adam Jones、Mike Moustakas都找不到工作)皆乏人問津。沒有太多球隊願意灑大錢、衝戰績,使得MLB勞資對立的氣氛瞬間籠罩球界。即便現役的勞資協議直到2021年末才到期,「罷工」等相關字眼卻早已充斥大聯盟勞資議題中的各個角落。過去幾天,我在站上接連撰寫三篇文章 — 第一篇主要講述球員薪資佔聯盟收入比例下跌,勞方代表(球員工會)在勞資協議中的表現落居下風、輕易棄守好幾個重要的主戰場,讓資方擁有更多摳門不花錢的藉口。
第二篇文章,則是回應許多人對選手薪資節節攀升的疑慮 — 球員薪水確實提升得很迅速,但資方的收益成長率毫不遜色,絕大多數球隊仍有年均數千萬美元的利潤,薪資連年高漲並未侵蝕球團的獲益大餅。更嚇人的是,每年上千萬美金的盈餘甚至只是球團經營者的一塊甜點 — 如第三篇文章所提,這些球隊老闆賺大錢的同時,旗下球團的市值每年至少有一成以上、近年甚至衝到兩成的驚人成長率。舉例:惡名昭彰、吝嗇無比、以毫無資方道德著稱的前馬林魚隊老闆Jeffrey Loria,在2002年用158M買下馬林魚、去年賣球隊時賺回1200M。
如前述的文章中所提,相較於以往,這些身價動輒數十億的大聯盟球隊老闆,似乎越來越重視自己的利潤、而非多砸一些錢(即便那只意味著他的利潤會少一些,但還是能賺錢),幫球隊換取更多勝場、更接近冠軍。不過,其實這個結論仍有一道待解的問題:砸比較多錢的MLB球隊,真的比較能贏球嗎?有些人或許會認為,假如老闆投入大筆鈔票、球隊卻不見得更能贏球,或是即便小資本窮隊也有成為常勝軍的可能性,那麼投入大筆金錢的意義自然就不高了。
所以,在批評球團不願意花錢讓陣容變得更好、更能贏球之前,我們顯然得先確認美金究竟能否賺換成勝場數。為了探討這個問題,我算出自2000年後,MLB逐季各隊勝場數、以及開幕戰25人薪資的相關係數(R):
2000 | 0.321 | 2010 | 0.352 |
2001 | 0.315 | 2011 | 0.373 |
2002 | 0.443 | 2012 | 0.226 |
2003 | 0.409 | 2013 | 0.297 |
2004 | 0.541 | 2014 | 0.302 |
2005 | 0.494 | 2015 | 0.210 |
2006 | 0.536 | 2016 | 0.622 |
2007 | 0.491 | 2017 | 0.247 |
2008 | 0.327 | 2018 | 0.295 |
2009 | 0.474 | 平均相關係數 | 0.383 |
(註:使用開幕戰團隊薪資,是因為此數值可能較接近球團對新賽季的預期;若用季後結算的數字,恐怕會因為強隊在季中當買家、弱隊當賣家,「主動」讓薪資貼近戰績。薪資數字引用自Cots Baseball合約網站。相關係數為R,0代表毫無關係、1代表完全相關,一般來說0.7以上可視為高度相關、0.3以下低度相關、其餘則是中度相關。)
我們可以發現幾件事情:第一,勝場數與團隊薪資是穩定的正相關。長期來說,薪資越高、就代表越能贏球。19年平均下來的相關係數為0.383,代表「單年度薪資」對「單年度戰績」有一定解釋力(R平方為0.147),程度足以被稱為中度相關。第二,無論基於什麼原因,近年勝場數與薪資的相關性似乎有下滑趨勢 — 表中相關係數最低的六季都發生在近七年、其中三度跌至0.25以下。純粹巧合?數據分析興盛讓窮隊更容易翻身、拉近所有球團間的距離?以往灑錢毫不手軟、薪資遙遙領先全聯盟的球隊已不復存在?不管原因為何,都是值得一提的趨勢。
話雖如此,勝率和薪資的正相關仍舊存在,仍遠遠不到後者對前者失去影響力的地步。雖然「花錢就能買勝利」這道鐵律不再像十年前堅固,但如果你希望自己支持的球隊可以多贏幾場比賽,那麼多砸一些錢絕對不是壞事。不過,上面的數據並非故事全貌。我們都知道,相較於更長期、更龐大的樣本數,單年度戰績受運氣影響的程度更高,只看一年的戰績很多時候無法反映球隊真正實力。更重要的是,有錢球隊的最大優勢或許並非更容易製造「短期巔峰」、而是能「長期維持競爭力」;窮隊或許可在某幾年憑著年輕新星打得風生水起,但也更難留住變貴的球星。
Cheng Yang Lin
季後賽的部分就只能看天意了是嗎
光光
棒球的不可預測性也是讓季後賽這麼好看的原因啊
JK47
季後賽本來就是拚運氣看天意的短期戰啊
不然你以為七場比賽真的就能分出哪一支強隊是更頂尖的隊伍嗎XD
fb - Zh Lee
現在的重點,非大市場球隊的成功模版是小熊、皇家、太空人。在現在大聯盟的分紅制度下,技術性坦個幾年也不會賠什麼錢,從別隊那邊吸分潤補一補,坦個幾年,選秀計劃成功,養成成效好的話,就可以起飛了,像太空人的操作到目前為止相當成功。
下面cnbc的文章和本篇議題也算有關,從市場投資的觀點切入
https://www.cnbc.com/2019/02..
無聊的人可以看看
當冷冰冰的數字成功解密了球賽的時候,表現衡量和球員實質貢獻不再是個問題,那無可避免的就是球團會用較少的成本獲取更多的戰力,就像上面文章給的例子,簽大牌球星綁一年三千萬美金的複數年長約,假設一年war是七好了,如果球團有兩個空缺,可以用總額一半以下,兩個單數年約補上六的war,要選哪個?現在實務操作上,大家就是選後者。因為事實證明前者類的積優股不但獲益沒想像中高,還有許多不穩定因素,何苦雞蛋一定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該文也提到,作者看過複數分析數據討論文,得到一個結論就是,隊內薪資差距小的球隊的表現,比起有高薪明星球員(集中薪資給少數明星)、薪資差異大的球隊,薪資差距小的球隊表現更好。
現在的情況就是錢球發展到相當程度時,同時聯盟制度偏向維持小市場球隊競爭力的產物,就算大市場的球隊簽高價FA,眼睛亮一點的也不想幫球員養老,情願用短約補重點項目,小市場的沒坦個幾年農場作物大豐收,就簽FA,或給大錢留人也沒太大意義,所以中階的FA也連帶受到影響。
至於MLB的球員薪資,個人認為長遠來看會從底薪提升,明星球員薪水減少的方向發展,就算是Trout進FA,可能約也肥不到之前大家所想的,畢竟他29歲進FA。球員公會方如果想縮短FA年限,應該很不容易。
choulun
哇!小熊算是非大市場球隊?第一次聽說欸!
fb - Zh Lee
小熊不是大市場球隊,但是坦了好幾年。
fb - Zh Lee
@fb - Zh Lee
打錯,小熊是大市場球隊,但坦了好幾年贏了個WS,上面打錯lol
JK47
你會講得出小熊太空人皇家,並非因為打掉重建的成功率真的很高,而是他們剛好是可以被拿來說嘴的成功案例。大聯盟這十年搞重建的球隊絕對不是只有這幾支,也不是每支球隊都可以當小熊太空人、不是每個GM都能跟Theo/Luhnow一樣手腕高超。
更何況把球隊直接坦到爛、連續好幾年搶墊底,球團損失的機會成本是相當驚人的,這點國外同樣也有相關的研究:https://community.fangraphs...
所以除非你很確定,你的球隊坦下去一定能在五年內爬得起來,否則萬一這波重建期沒有成功,可能這個decade你的球隊都是奄奄一息的狀態,連帶使整支球隊的市值/盈利狀況大不如前。皇家隊在進入2010年代中期之前,幾乎爛了整個21世紀了,剛好在某幾年打出好成績,實在不是什麼好說嘴的正面教材。
如果要打出三到五年的好成績(皇家現在又得回去重建了,這是不知道需要花幾年),前提是你必須擺爛快十年,那我不認為這是什麼值得效法、多有效率的經營SOP。
小熊太空人在坦克的那幾年也是損失很多,可是這兩支球團都位於巨型市場、而且剛接手的新老闆都財力雄厚,認真拚重建少賺一點錢是承受得住的。更何況就跟剛才說得一樣,在Theo、Luhnow接手小熊和太空人之前,他們就是王牌操盤手了,所以你還得確保球隊在重建期時能有這種level的管理人才。
JK47
另外,感覺你還是一直兜在Harper、Machado這幾個少數要長約的明星的死胡同出不來。
如果現在FA的失業人口只有這群要長約的人,那你上述的counter言論或許有道理。但問題是現在FA只剩Machado和Harper沒合約嗎?Marwin Gonzalez需要多長的合約?Carlos Gonzalez需要多長的合約?Mike Moustakas、Adam Jones、Denard Span......簽這些人會讓球隊被套牢嗎?
你提到「簽大牌球星綁一年三千萬美金的複數年長約,假設一年war是七好了,如果球團有兩個空缺,可以用總額一半以下,兩個單數年約補上六的war,要選哪個?」
首先,我們先不談只出一年約拿不拿得到3WAR球員的議題好了,如果球隊真是這麼想的話,為什麼FA市場上失業的球員不只有Harper?既然球隊躊躇不前的理由只是怕合約年份太長、積累不必要的風險,那為什麼沒人想要簽Moustakas?Gio Gonzalez找不到合約是因為他要五年十年嗎?Martin Maldonado只需要一年幾百萬的報價為何還是沒有人想理他?
你真的確定現在FA的慘況只是因為Harper、Machado要長約實不實際的問題而已嗎?如果是的話,我只能說你可能太天真了。
你說球隊寧願選擇單年約的role player,但現在FA完全就在打臉你啊,一堆只需要一年兩約就能簽下來的role player現在都還找不到工作耶。
fb - Zh Lee
@JK47 我倒覺得現在情況其實很明白,就是大市場球隊在簽ROLE PLAYER,小市場球隊先坦再說,票房差掉的部分靠聯盟分紅吃回來。大市場球隊不想簽又長又肥的約,洋基近年短約填空格的操作已經一陣子了吧?道奇今年簽Pollock不簽H、M等人的思維,和上面那篇提的其實是一樣的,ROLE PLAYER是大球隊填預算在簽的,記得洋基今年季後,牛棚前前後後就簽了快五千萬美金。
至於Moustakas為啥沒人要簽,我之前在別篇也回過了,就是大市場的沒有缺給他,小市場的現在也是在看進階數據,不想花一年一千萬美金以上的錢給WAR 約在2的人,。角色球員運氣好的,現在也是有人拿一千萬美金。洋基今年給LeMahieu就給了略貴的約。
至於你上面給的連結,文章其實略舊了,當紅的市道是如此不是沒有原因的,連老外的球迷現在也大都站在球團這邊。
大聯盟需要的是在保障小市場球隊的同時,能夠防坦的機制,不過MLB不是歐洲足球聯盟,從限制球隊的出發點來看,設法限制每隊最低薪或許可行,但是坦的魅力還是很大很大。
Yves Yen
長期花大錢又拿不到冠軍我就想到老虎XDDDD
JK47
我躲也很慘啊
只能說季後賽真的是賭運氣用的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