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聯盟春訓如火如荼地展開,通常也意味著選手與球隊之間,有空一起坐下談未來的最後期限。豪門球團紐約洋基就是很積極找球員談未來的隊伍之一,雖然近年的操盤略顯謹慎、保守(和過往相比),但從不代表他們缺錢。除了和王牌先發Luis Severino續簽一張保障四年、外帶一季球隊選擇權的40M延長合約,條紋軍近期也找來合約年的強力後援投手Dellin Betances、中外野手Aaron Hicks提前協商續約。
後者率先與洋基達成協議 — 根據MLB交易謠言網的報導,在今年6M的薪水之外,另外加給六年64M的續約、還有第八年12.5M的球隊選擇權。評估一筆簽約前,先找最近的案例來比價,是挺常見的分析觀點。所以我根據MLB交易謠言網的資料,找出近三年簽下大合約的中外野手(僅限最好找的自由球員):
球員 | 簽約年份 | 簽約年齡 | 年限 | 總額 | 簽約前兩年WAR |
Yoenis Cespedes | 2017 | 31 | 4 | 110M | 9.6 |
Dexter Fowler | 2017 | 31 | 5 | 82.5M | 7.6 |
Ian Desmond | 2017 | 31 | 5 | 70M | 4.8 |
Lorenzo Cain | 2018 | 32 | 5 | 80M | 6.5 |
A.J. Pollock | 2019 | 31 | 4 | 55M | 4.7 |
Andrew McCutchen | 2019 | 32 | 3 | 50M | 6.3 |
Aaron Hicks | 2019 | 29 | 7 | 70M | 8.2 |
光從上面這些數字條件判斷,或許就大概能明白,為何洋基願意在Hicks還有一季才會進FA的情況下,提前給出六年延長合約。相較於其他過去三年能在FA買到的大牌中外野手,Hicks取得FA資格的年齡小了1~2歲;更重要的是,他簽約前兩季的表現絲毫不遜於其他前輩 — 近兩年進攻產能127wRC+排聯盟中外野手第七(至少打滿900打席)、貢獻8.2勝排第六、提供的守備價值(+8.7分)排第八,無疑是此段期間MLB前十強的中外野手之一。當然,Hicks的合約也是所有人中最長的,但低年薪掩蓋了這個缺點。
舉例來說,雖然他的新約總額比Andrew McCutchen高出1400萬(只考慮FA期間的部分),但洋基也多拿下30、31、35歲三個賽季。即便提前一年簽約的風險較高、35歲那季的價值可能也不大,不過只多花14M就包下30、31歲這兩個球員巔峰尾聲的賽季,依然相當划算。更何況,提前續約的風險,也能和第八年的球隊選擇權的潛在價值、以及打到35歲時依然老當益壯的可能性相抵。與表中其他選手比較,也是差不多的道理 — Hicks的總額和Ian Desmond差不多,但控制權更久、更年輕、實力甚至更好。Dexter Fowler可能更有實績,但更老更貴、控制權更短、簽約前的表現也沒優勢。
Yoenis Cespedes、Lorenzo Cain投入市場當下的評價,或許都優於現在的Hicks,但Cespedes要價幾乎高兩倍、Cain的價錢比較接近但更老。這幾人當中,與Hicks情況最相近的也許是A.J.Pollock — 棒子、跑壘、守備水準全都是聯盟平均以上,傷痛頻率同樣偏多;然而,相較於Hicks打最好的賽季都集中在簽約前兩年,Pollock的生涯顛峰已是2014、2015年的光景。後者近三季加總僅輸出105wRC+、5.2WAR,顯然遠不及前者過去兩年的績效。這也是為什麼數據預測系統Steamer、ZIPS都預估Hicks今年能比Pollock多打下0.5~1勝。
相較於Pollock,洋基簽Hicks必須承擔提前一年續約的風險、年限也多了兩季。但總額的差距依舊小於15M(同樣不算入今年的仲裁薪資),用這樣的代價就拿下更年輕、更健康、簽約前狀態較佳的Hicks,看起來真的划算,而且球團甚至還多拿一個選擇權。喔對了,道奇隊為了買下Pollock還另外丟了一枚選秀簽。當然,即使是拿FA前例與Hicks比價,也並非完美的評估方式 — 這兩年自由市場的買氣極度倒向資方、球員金流市場奄奄一息,都可能是洋基和Hicks在這場談判中額外的考量因素;此外,就算我們已試圖量化提前一年簽約的風險,它還是難以忽視的重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