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9/03/18

一幅名為「HBL明星賽」的夢想藍圖

前言: 提到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學生籃球聯賽,相信大多數人腦海中瞬間浮現的,一定是最熱血的HBL高中籃球聯賽。在高中這個最單純的年紀,為了追尋夢想努力奮鬥,最終站上夢寐以求的舞台,揮灑青春熱血的故事...

作者:EdotTdot_4

前言:

提到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學生籃球聯賽,相信大多數人腦海中瞬間浮現的,一定是最熱血的HBL高中籃球聯賽。在高中這個最單純的年紀,為了追尋夢想努力奮鬥,最終站上夢寐以求的舞台,揮灑青春熱血的故事,著實激勵人心。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僅止於帶給人們感動,HBL成立的30年間,為中華隊培養出無數中流砥柱,堪稱是台灣籃球國手的搖籃。近年來,更有如高國豪、孫思堯等等幾名球員,在結束高中學業後,直接赴美挑戰更高層級的舞台,足見HBL聯盟強度,絕對不落後於國外。

透過日漸普及的轉播,及國內運動風氣日益興盛,讓學生籃球逐漸受到各界重視,許多HBL的頂尖球員,也成了家喻戶曉的明星。因此,近幾年台灣不斷出現,希望停辦已久的「HBL全明星賽」復辦的聲音。而後在2015年,高中體總曾宣布「HBL全明星賽」將復辦的消息,但最終並無下文

上一次HBL舉辦全明星賽,是2008年的事情,由於經過十年的時間,整體大環境發生了相當大的改變,當時舉辦的方式,用在今日多少有些不合時宜,再者,除了明星正賽外,同時還會舉行如三分球大賽、灌籃大賽等其他項目,因此本文希望能重新提出一份籌辦「HBL全明星週」的構想及藍圖:

(2008年HBL全明星賽的賽程及參賽名單請點此)

請繼續往下閱讀

影片來源

 

一、舉辦日期

請繼續往下閱讀

HBL的決賽通常在三月舉行,堪稱是台灣版的「三月瘋(March Madness)」。考慮到若是在所有賽程結束前舉辦明星賽,或許選手們會為了好好準備下一階段賽事,而有所保留,所以如果能在冠軍戰結束後,才舉行全明星週的活動,球員們應該更能全力拚搏,增加比賽的可看性。

在四月舉行或許會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決賽往往是每年HBL的最高潮,如果能在決賽後舉行,就可以這股熱潮延續下去,吸引更多球迷朋友們的關注。而且四月這個時間點應該算是恰到好處,能讓球員們稍作休息,決賽也才結束不久,可以兼顧球員健康及觀眾熱度。

 

二、舉辦地點

方案1:小巨蛋

小巨蛋應該還是首選,因為它的場地及設備都是最高規格,也是台灣最大的舞台。這幾年不論是HBL、UBA的決賽,都是選在小巨蛋舉行,結果大受好評。因此「HBL全明星週」如此盛大的籃球嘉年華,更應該在小巨蛋舉行。

 

方案2:台北和平籃球館

當初為了2017年世大運興建的台北和平籃球館,是台灣最新啟用的籃球場之一,設備及場地同樣很完善。在世大運結束後,多次用來舉辦大型籃球賽事,例如2018年威廉·瓊斯盃國際籃球邀請賽、2019年世界盃籃球賽亞太區資格賽,今年HBL八強賽也是在這個場地進行。所以假設無法在小巨蛋舉行,台北和平籃球館可以當作第一備案。

圖片來源

 

三、比賽項目

1.全明星對抗賽

當年在2008年的HBL明星賽,其實除了高中球星外,另外還有陳信安、張宗憲、鄭慧芸、文祺等幾名學長姊,一起加入同樂,主辦單位用心良苦,讓這場比賽不僅有秀味,更多了象徵世代傳承的深遠意義。但既然這項賽事的名稱為「HBL全明星賽」,主角或許更應該是這些辛苦打拼的高中球員們,若是這時還有其他傳奇球星的加入,可能會顯得有點突兀,而模糊了焦點。因此如果「HBL全明星賽」能復辦,單純以「高中球員」為主體,也許是更適合的方式。

敘述完當年的情形,接著首先來談論組隊的方式。

明星賽的先發球員,依然維持由球迷票選的模式,因應現代籃球場上位置逐漸模糊化的趨勢,可將所有大略球員分成前場及後場,讓球迷上網投票,其中每人有十票,分別投給四名後場球員及六名前場球員,也就是兩隊共十人的先發組合。

至於剩下兩隊共14名替補球員的部分,可以考慮採用各隊教練推薦及球員互選的方式選出,讓他們有機會把一些數據不亮眼,但卻是自己心目中贏球的隱形功臣,推上這個盛大的舞台。

待24位明星賽的參賽球員全數選出後,分隊的方式可以參考近兩年NBA明星賽的組隊模式,讓兩位高票的選手分別擔任隊長,輪流挑選自己的隊友。其實比起職業籃球,這樣猶如公園鬥牛的分隊方式,在學生籃球更能彰顯意義,因為下課打球去球場報組,常常就是彼此互挑隊友,因此採用這樣的方式進行,可以彰顯學生籃球的特色。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