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鈴木一朗從不拒絕父親近乎凌虐的『巨人之星』訓練方式,原因是?

一位日本作家曾經這麼形容知名棒球漫畫「巨人之星」。這位作家是非常極端的反巨人迷,卻又是「巨人之星」的超級鐵粉,為什麼? 截圖自neowing.co.jp 因為在他眼裡,「巨人之...

作者:張尤金

xo

古早年代的父親不善於表達愛,兒女大多只看到冷酷的一面。或許,Ichiro當爸爸後就能理解了。

張尤金

一朗就算退休,但似乎也不會想生;不過他倒是有個狗兒子一弓就是了 XD

能讓他功成名就後還如此在意,或許童年的許多苦不足為外人道吧~

youuyouu

以弓子的年紀, 只要還有生理期都是能生的, 在台灣雖然代理孕母不合法, 有錢人還是會跑到國外想辦法, 只要有錢就能搞定, 但我認為一朗應該是不想生

一位日本作家曾經這麼形容知名棒球漫畫「巨人之星」。這位作家是非常極端的反巨人迷,卻又是「巨人之星」的超級鐵粉,為什麼?


截圖自neowing.co.jp

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為在他眼裡,「巨人之星」並不是棒球漫畫,故事雖以高中棒球及日本職棒為背景,但以星飛雄馬為首的出場人物做的卻是「非棒球而近似棒球」的另一件事。

 

 

請繼續往下閱讀

「巨人之星」的啟示

 

那到底是什麼?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作家認為,「巨人之星」中的棒球是格鬥技,更進一步,要說是武士道也可以。

 

他引用漫畫中星飛雄馬與花形滿的首次對決為例,花形的必殺技名為「打倒法」,擊出的球會從對方的棒球手套上彈開並命中對方面門。為了與之對抗,星一徹對兒子進行了常人無法想像的魔鬼訓練--他在球表面抹上油並點火,打出去要飛雄馬接,難怪飛雄馬的姐姐明子要躲在樹後哭泣。最後,飛雄馬掌握了用釘鞋底部將球打回去的方法,在與花形的對決中獲勝。


截圖自vhsmag.com

 

真實世界的棒球場上,多數時候呈現的是理性的君子之爭:先發投手投6局失3分,會被認定是「優質先發」;打者即便在10個打數失敗7次,一樣是打擊率3成的強打者。但在漫畫「巨人之星」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因為投打雙方都以打倒對手作為唯一的生存意義。

 

漫畫中的飛雄馬,球一旦被打成安打,他就會沮喪得彷彿失去了生活的希望,但若現實世界也是如此的話,那Nolan Ryan早就死將近4千次了。

 

所以答案很簡單:「巨人之星」是以棒球比賽的方式,呈現投打對決的格鬥技,而其真正闡述的是武士道精神。

 

 

形同陌路的父子

 

我相信鈴木一朗的父親鈴木宣之也是這樣在看待對兒子從小的訓練。倒不是說宣之把漫畫裡面不人道的訓練方法加諸兒子身上,但事實上在一朗成名多年之後,宣之曾經公開他為年幼的一朗所排定的訓練計畫,有棒球作家就發現裡面有濃濃的「巨人之星」的味道。

 

2002年球季結束後,美國棒球作家Robert Whiting來東京專訪一朗。Whiting拿出父親宣之的著書,裡面有一段是宣之提到他為一朗排定的訓練課程,為父子倆帶來如何的樂趣時,全場以日文應答的一朗突然切換成英文說:

「他是個騙子(He's a liar)!」

 

去年3月ESPN以一朗為專題的採訪報導,提到一朗和父親已經很久不講話了;文中還提到一朗在2017年球季結束後回家鄉主持一項儀式,他只邀請母親參加,卻將父親宣之留在老家,也留在自己的回憶裡。


一朗與父親多年前難得同框(截圖自zakzak.co.jp)

 

坦白說,看到這裡,我打從心裡為他們難過。就如同最近政壇的流行語「kingmaker」,鈴木宣之就是那個不折不扣的「Ichiromaker」,他將自己無法實現的棒球夢想寄託在次子身上,再用「巨人之星」等級的斯巴達訓練來造就一朗。

 

但當小學時的一朗發現自己一年有超過360天都要練球,卻只有2、3天能和同學一起玩耍時;當一朗回顧自己陳列在家鄉的個人博物館的童年時期照片,自己臉上的笑容隨著年齡增長而遞減時。他發現自己兒時除了飽受殘酷訓練對待外,更被剝奪了正常的童年,至此,他和父親的關係再也回不去了。

 

事實上宣之和一朗這對父子就像活在同一個時空的平行線,一朗認為父親不懂他的苦,但或許他也無法完全體會父親的心路歷程吧!

 

宣之出生在1942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後他在滿目瘡痍的日本土地上成長,每天面臨飢餓、物資匱乏以及戰敗後的精神屈辱。經歷過戰爭,讓那個年代的許多人把刻苦的生活方式視為理所當然,而宣之就是用這種態度在教育兒子。

 

寫過不少一朗的故事,我很清楚,沒有鈴木宣之,就沒有後來的「イチロー」、「Ichiro Suzuki」。宣之帶給兒子的不只是斯巴達訓練,更是物資的全力支援、思想教育的養成,以及冒險的精神。

 

 

棒球人生的啟蒙

 

一朗的棒球人生是從這只手套開始。三歲時,宣之用半個月的薪水買了一只真皮的棒球手套和球給一朗。雖然母親極力反對買這麼貴的玩具給一個三歲小孩,但宣之的想法卻沒有因此而動搖,他說: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