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1可預測性日趨增加的現在,耐久賽賽時長、變數多、策略豐富的特性,也漸漸吸引越來越多的車迷目光。
說到耐久賽,大家最耳熟能詳的不外乎是利曼24小時大賽及其所在的世界耐力錦標賽(World Endurance Championship,WEC)、戴通那24小時錦標賽及其所在的北美聯合跑車錦標賽(WeatherTech SportsCar Championship),以及衍伸的歐洲利曼系列賽和亞洲利曼系列賽……等等。
以上賽事都有個共通點:由原型車及GT賽車組成的跨級比賽。但事實上,有不少在一些經典賽道,專門為GT級別賽車舉辦的耐力賽,像紐柏林24小時(Nürburgring 24h)、杜拜24小時(Hankook 24H DUBAI)、巴瑟斯特12小時(Liqui-Moly Bathurst 12 Hour)……等等。
本文要跟大家介紹的正是一個專為GT賽車設計舉辦的衝刺-耐久系列賽: Blancpain GT Series,寶鉑GT系列賽。
系列賽制
本系列賽共分為兩個分支系列-今年為配合美洲及亞洲賽事而改制的世界挑戰賽歐洲盃(World Challenge Europe,原稱衝刺盃-Sprint Cup)跟耐久盃(Endurance Cup),目前的賽程為一年十回合競賽,衝刺耐久賽各半。
衝刺賽共舉辦5個回合,每回合包含兩場比賽,一場比賽時程為1小時。耐久賽則分為:
- 一般的3小時比賽
- 6小時的Paul Ricard 1000公里比賽,及
- 斯帕24小時(Total 24Hours of Spa)比賽。
積分也會隨著不同的比賽模式有不同的給分方式:
一、衝刺賽,前十名給分,桿位額外1分
二、3小時耐久賽,前十名給分,桿位額外1分
三、6小時Paul Ricard 1000公里比賽,前十名給分,桿位額外1分
四、Spa 24小時比賽
A.比賽分別達6/12小時,前九名給分
B.完賽時前十名給分,桿位額外1分
至於車隊積分方面,只會給該車隊最高完賽排名的積分,如果比賽結束時積分圈內有兩台以上同車隊的車,則由後面的車隊遞補得分。
賽事分組共分為Pro/Pro-Am /Silver/Am四組,分組依據為賽車配置的車手等級。
在此補充說明,FIA針對所有賽車手共有-銅/銀/金/白金-四個不同的分類,當符合各分級的需求條件後即可升級,詳細各等級條件有興趣的可以連結到FIA車手分級表單做查詢。
衝刺賽車手配置為一車兩位車手,並規定
一、Pro組別沒有車手選擇限制,
二、Pro-Am組必須有一位並不超過一位銅等級賽車手,
三、Silver組兩位車手僅限銀級車手,及
四、Am組兩位車手則僅限銅級車手。
耐久賽車手配置為一車三位車手,Pro-Am /Silver/Am三個分組得於斯帕24小時比賽擴充為四位車手組合,並規定
一、Pro組和衝刺賽一樣沒有車手選擇限制,
二、Pro Am組限定為(白金/銅/銅)或(白金/白金/銅/銅)組合,
三、Silver組所有車手皆須為銀級車手,及
四、Am組所有車手則皆須為銅級車手,只有於Spa補進的第四位車手得選擇銀等級選手。
年度積分方面,除了寶鉑系列賽會總和兩個分支系列決定冠軍,世界挑戰歐洲盃及耐久盃也都會分別計算積分,四個組別都各有冠軍車手與車隊。
賽事特性
因為衝刺及耐久的雙重賽制,可以看到不少車隊是僅專注於某一個類別的比賽,而對於那些兩邊都參賽的車隊與車手,兩種模式的切換也考驗了他們策略執行力好壞及車手能力的高低。
除此之外,本來GT3賽車就有特定規格,本賽事還有BOP(性能平衡)措施,也讓各品牌之間差距更為接近,完全可說是人人有機會,各個沒把握。
和其他房車賽事是以原型車及GT賽車做分組,本賽事是以車手等級高低而非車輛性能高低為分組依據。這會讓超越慢車變成一項艱鉅的任務,要是遇到的慢車和自己戰力相近,而對方又不願讓車,反而會面臨單圈速度受限,並遭後車追上的棘手狀況。
另外,賽會針對車輛碰撞處理上,只要是Pro組和其他組別賽車發生碰撞,基本都是Pro組賽車會受罰,因此他們在慢車處理上也是絲毫不能大意。
Athrun aka Satoshi
其實車手分級當參考就好了,有些車手其實是偽銅級或偽銀級,ACO亞洲利曼賽常這樣整亞洲車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