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德國足球俱樂部為何願意投入青訓
不過如果你想複製德國人的改革之路,那麼第一個很多國家無法克服的問題便出現了。口頭承諾容易,但是全世界的俱樂部都是一樣的,他們不關心國家隊成績,甚至不是很關心當地足球人才的培養。他們關心的只是贏得下一場聯賽,即使這需要11個國外的球員來完成,他們也會照做。
俱樂部當然會以他們的出色的青訓系統為榮,他們也知道提拔當地的年輕人是一種很好的公關手段,而且培養自家的青年才俊可以省一大筆轉會費。然而,他們也知道,沒人能保證青訓“流水線”上一定可以培養出明星球員,而且即使在最順利的情況下,也需要有足夠的耐心。
買那些已經證明自身實力的球員便顯得更加簡單,風險也更小,而這些球員出身何地、為哪個國家隊效力也就不那麼重要了。從這方面來看,德國的俱樂部和英超俱樂部並沒有什麼區別。
那麼,為什麼德國的俱樂部突然轉變了思想,開始投資培養年輕人呢?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是傳統:把國家隊看作德甲第19支球隊
說到青訓體系有必要先從歷史說起,近十年德甲聯賽的各方面(如俱樂部運營模式、比賽強度等等)都跟英超很相似。德國國家隊主要由德國足協負責,從國內的杯賽到比賽裁判的安排;而德甲、德乙比賽則由德國職業足球聯盟負責,與德國足協並無交集。
在德國足球圈內流傳著一句名言:從長遠看來,對德國足協有利的東西必定也對其成員俱樂部有利。
2000年8月,在德國兵敗歐洲國家杯之後,德國足協設立特別小組開始著手尋找如何從俱樂部到國家隊的一個成功飛躍。這個小組由德甲聯賽的七個俱樂部組成,由來自拜仁的魯曼尼基領導,另外一位知名成員為勒沃庫森俱樂部的CEO沃爾夫岡.霍伊采爾,他在一次發言中指出:“我們應該把國家隊當做德甲第19支球隊,也是最好的球隊。德甲並不是每支俱樂部都在各方面均衡地在發展,如果我們努力將俱樂部的各個方面的差距縮小,那麼這對德國足球的革命將發揮質的作用。”
其次是金錢:俱樂部財政危機必須培養年輕球員
俱樂部開始願意扶持國家隊的第二個原因和錢有關,雖然是因為缺錢。2001年底,德甲主電視轉播合作商破產,德國足球陷入了嚴重的經濟危機。
突然間,除拜仁之外的其他球隊都被迫或多或少地使用年輕球員,因為他們已經沒有能力去轉會市場與來自英格蘭、西班牙或者義大利的俱樂部進行競爭。
多特蒙德是一個很不錯的例子,近幾年來,他們一直是德國青訓運動的主力軍,不過,之前的黃黑軍團可不是這樣的。儘管多特蒙德在過去就擁有完善的青訓架構(他們在1994-1998年間連續五屆德國U19比賽奪冠),但是鮮有青訓球員能被提拔進一線隊。
2005年多特蒙德深陷經濟危機,甚至德甲資格都要被取消,這迫使俱樂部必須使用大量年輕球員,正是在這個背景下一大批青年才俊不斷湧現,羅伊斯、戈策(見下圖)等都成德國國家隊王牌球星。這些年輕球員不但幫助多特蒙德走出經濟危機,2012-2013賽季甚至還踢進歐冠決賽。
再來就是鐵律:德國聯賽將青訓提升戰略高度
德國聯賽規定,俱樂部只有達到某些特定的條件才會被頒發執業許可證,而這些條件大多與經濟情況有關。這就是著名的年度許可證審核規則,也經常被認為是德國俱樂部經濟狀況穩定的主要原因。
在2001和2002年,隨著擴展人才促進計畫的規劃和推出,德國足協和聯賽聯盟又加入了一些新的准入審核條件,即所有的德國職業俱樂部必須建立一個卓越中心來培養年輕球員。
新的准入條件甚至規定了球隊中年輕適齡球員的數目、教練和理療師的數目以及俱樂部與當地學校進行合作的方式等等。不符合條件的俱樂部將會被剝奪聯賽參賽許可證。簡單來說,俱樂部必須按照被告知的那樣去做,否則就得經歷降級踢業餘聯賽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