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利曼也是場經典戰役,我們看到了一場精采的對決。Mercedes-Benz、BMW、Toyota、Audi、Nissan都派出車輛參與競賽,比賽也一路到最後的收官階段才分出高下。非但如此,該年利曼也出現了到現在仍廣為流傳的一幕。
沒錯,就是上面影片的這一幕,銀箭的賽車在世人眼前”起飛”了。意外發生後,賓士馬上讓賽場上僅剩的一台車退賽,並宣布全面撤出利曼大賽,時至今日都未曾回歸。
但其實,銀箭的戰駒在這年比賽中一共起飛了三次。這讓我們不得不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設計錯誤讓這樣的意外發生的?
在深入探討之前,讓我們先了解當年的時代背景。
隨著1991年FISA(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u Sport Automobile,國際汽車運動聯盟)強行為C組賽車導入”3.5升、自然進氣”的引擎規則,並僅給予一年的緩衝時間,眾車廠紛紛感到強烈不滿。1992年,隨著各大車隊退出,世界賽車錦標賽(WSC,World Sportscar Championship)幾乎就是看Peugeot一家車廠獨秀。不意外的,WSC到了1993年即因報名車隊數量不足而被迫停辦,結束了本系列賽事自1953年以來的40年歷史。這也讓利曼24小時大賽變為一個獨立賽事。
同年,FIA(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utomobile,國際汽車聯盟)進行組織重整,把自1922年獨立出去的FISA再次吸收回組織內部,FISA正式消失。
時間快轉來到1997年,FIA正式舉辦了新的FIA GT錦標賽,並將比賽劃分為GT1及GT2兩個等級。起初各大車廠都興致勃勃,包括了Mercedes、BMW、McLaren、Porsche。
然而,系列賽才剛開啟,就遇到了一個大問題:賓士過於強勢。1998年,銀箭的CLK GTR在10站比賽中全勝,並一共包辦了6場1-2完賽 (有沒有跟現在F1的狀況很像呢~)。這讓其他車廠根本玩不下去,紛紛打包行李回家,也讓FIA選擇在1999年乾脆收掉了GT1組別的賽事。
這情況便讓利曼營運方ACO(Automobile Club de l'Ouest)有些頭痛,畢竟他們打從1994年開始就使用GT1組別作為比賽的其中之一。這下好了,GT1收攤了,那他們還要用什麼當作分組依據呢?
ACO很快想到一招。他們將組別區分為
1.開放式的LMP(Le Mans Prototype)原型車組
2.封閉式的LMGTP(Le Mans GT Prototype)房車型原型車組
3.LMGTS(Le Mans GT Sportscar)房車組,及
4.LMGT房車組
如此的結果也讓眾家車廠們摩拳擦掌,紛紛打造出專屬利曼的原型車,目標都在奪取該年的利曼冠軍。像BMW、Audi、Nissan是打造LMP賽車,Mercedes、Toyota則選擇了LMGTP戰駒。
儘管曾在1989年曾奪下利曼冠軍,銀箭仍然非常希望證明自己有能力再度奪得桂冠,尤其前一年比賽兩台車都因為可靠性問題退賽,這年他們更希望自己能夠闖出佳績。為此,Mercedes-Benz利用了CLK做為升級樣板,打造出了飛快的CLR原型賽車。
然而,5月份的賽前測試會,賓士的表現卻一點也不突出,甚至比一些主要競爭對手來的慢。對此,銀箭決定對賽車做出更激進的改造。
時序來到6月,週四排位賽,由Mark Webber駕駛的4號車不明原因的發生事故。雖然沒有被鏡頭捕捉到,但根據Webber事後的描述,我們可以知道銀箭戰駒勢必”起飛”了。他說:
「一切發生的太快,感覺就像飛機起飛了一樣。在那個當下,我大概是以300公里的時速前進。我看到能夠看到天空,看到地面,又再看到天空。」
幸運的,Webber只是受到驚嚇,並沒有甚麼大傷,且當時他也已經作出排位成績,ACO評估過後也准予賓士維修賽車,並參加24小時的正賽。
由於Webber的相關說詞並沒有證據佐證,賓士團隊當下不怎麼相信,但為了保險起見,他們還是在車輛前端加了些提升下壓力的氣流引導套件(如下圖打圈處所示,上面的CLR則沒有),並將懸吊系統調硬,避免車輛過度抖動。
不過,來到賽前的暖場階段,即使加上了這些調整,Webber的車子又再次起飛,比賽還沒開始便宣告結束,也直接證明這樣的修正並沒有解決問題。但,當下賓士團隊還是不覺得有甚麼大問題,因此讓剩下的兩台車繼續正常參賽。
fb - Lilian Rose
有趣生動的描述車子起飛這件事情,蠻好笑的!
然後最後那張圖片好機車XD,沒有任何文字對白卻感覺前面的TOYOTA在笑CLK GTR: 嘿嘿,後面的你飛慢一點,我先走囉~!